清朝开国史上一桩公案:多尔衮指控皇太极得位不正的真相
顺治八年二月(1651年),清廷公布已故摄政王多尔衮的罪状,其中一条引人注目的指控是:多尔衮曾公开宣称其兄长皇太极的汗位来路不正。这一记载出自《东华录》,揭示了清初权力斗争中的一段秘辛。当时年仅13岁的顺治帝刚刚亲政,而这场政治清算背后,实则暗藏着更为复杂的权力博弈。
历史学者普遍认为,多尔衮此举实为政治造势。作为权倾朝野的皇父摄政王,他显然在为日后篡位铺路。然而天不假年,多尔衮在顺治七年(1650年)十二月突然病逝,使得这场未遂的政变戛然而止。那么,皇太极当年是否真的抢夺了本应属于多尔衮的汗位?让我们从清初的政治制度入手,揭开这段历史迷雾。
八王共治:努尔哈赤的政治遗产
要理解这场继承之争,必须首先了解后金政权的特殊政治体制。与中原王朝的中央集权不同,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更接近草原汗国模式。这位开国者创立了独特的八王共治制度,将权力分散给八位和硕贝勒(旗主)。在天命五年(1620年)的诏令中,努尔哈赤明确规定:汗王必须与八旗旗主共商国是,重大决策需经七位旗主同意,甚至汗王若有过失,其他旗主可联合废黜。
这种制度设计有其深意。在先后废黜长子褚英和次子代善两位继承人后,努尔哈赤为避免子侄内斗,刻意维持各旗势力平衡。天命七年(1622年),他更明确表示将由八旗旗主共同推举新汗。值得注意的是,当时实际掌权的是四大贝勒:代善、阿敏、莽古尔泰和皇太极,他们轮流执掌朝政。
皇太极继位的合理性分析
仔细考察四大贝勒的资质,就能理解皇太极继位的必然性:
1. 代善:虽曾为储君,但因与努尔哈赤大妃阿巴亥的绯闻及虐待亲子丑闻失宠
2. 阿敏:作为努尔哈赤之弟舒尔哈齐之子,身世敏感且性格狭隘
3. 莽古尔泰:勇猛有余而谋略不足
4. 皇太极:文武双全,深得努尔哈赤器重
史料显示,努尔哈赤晚年不仅未打压皇太极,反而通过调整旗务增强其实力。如将褚英长子杜度调离镶白旗,改由皇太极长子豪格接掌,使皇太极父子控制两白旗。这些布局都表明皇太极才是努尔哈赤属意的接班人。
多尔衮继位说的漏洞
认为多尔衮本该继位的观点存在明显问题:
首先,努尔哈赤最宠爱的是幼子多铎而非多尔衮。证据有三:
- 将镶黄旗15牛录赐予多铎而非多尔衮
- 天命九年元旦大典,年仅10岁的多铎已与其他旗主平起平坐
- 多铎后来战功显赫,被乾隆誉为开国诸王战功之最
其次,努尔哈赤去世时(1626年),多尔衮年仅14岁,既无军功也无政绩,根本不具备继位资格。即便要传位幼子,也轮不到多尔衮。
阿巴亥殉葬事件的真相
关于多尔衮生母阿巴亥被逼殉葬一事,实则有更合理的解释。这位大妃曾因与代善的暧昧关系引发风波,努尔哈赤担心她日后干政,故遗命令其殉葬。皇太极等贝勒执行遗命,主要是防范政治风险,而非所谓杀人灭口。
至于民间盛传的孝庄下嫁说,即便属实,也只能说明多尔衮对皇太极遗孀的逼迫,而非皇太极曾抢夺多尔衮的青梅竹马。现代影视剧的演绎,很大程度上扭曲了历史真相。
结语
综合来看,皇太极的继位完全符合努尔哈赤设计的政治制度,所谓得位不正之说,实乃多尔衮为篡位编造的借口。这段公案提醒我们,在审视历史时,应当回归制度背景和原始史料,避免被后世的政治宣传所误导。清朝开国史充满权力博弈,但皇太极作为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其历史地位不应因政敌的指控而贬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