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很多人都感觉到了,在这时光飞逝,忙碌而匆匆的时代,总会感觉心情浮躁。
尤其是在工作时,遇到人际关系,工作的复杂性。
总会让人感到无比的焦虑,人一旦焦虑就会感觉生活压力大。
因此很多人身上的暴戾的非常大的,只不过有的人将这些暴戾压抑在内心深处。
每天烦闷时,苦苦的折磨着自己,却不敢,不能轻易发作。
也有的人实在无法控制,在积满负面情绪后,就会用极端的方式发泄。
他们会用极端的方式去伤害无辜的人,无辜的动物,甚至无辜的物品,器具。
其实现代社会人更需要抚慰,需要治愈,需要一种唯美,温暖的声音来抚慰内心的浮躁。
其实现在有很多人都想开了,有了另一种选择。
他们不再积极的追求事业,人际关系,而是选择更轻松愉悦的方式取悦自己。
比如有些条件好的,选择去乡村,或者山区租,或者买一套房。
过着躺平,种菜,种花的生活,可能在过去这叫不务正业。
然而现在这不叫不务正业,而是选择另一种适合心灵感受的生活。
在自然中人的心灵更容易治愈,也更容易平静。
不知道朋友们有没有真的在山里待上一天?就坐在树林中发呆,看着满眼的绿色,蔚蓝的天空。
在这样的环境下,人心确实是静的,也能忘记很多烦恼。
所以现如今,更多的人和王维一样过起“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生活。
唐朝有这样一位诗人,他一生都处在低级官位中,导致他的抱负难以施展。
这位诗人就是冷门诗人常建,对于这位诗人的名字我们很陌生。
他是盛唐时期的诗人,怎奈诗红人不红,他和王昌龄同榜考中进士。
只可惜他的官场生涯一直不得志,因此他十分的苦闷,渴望摆脱尘世的纷扰。
后期他只能放弃官职,开始漫游各地,以此寻求心灵的宁静和慰藉。
有一次他游到江苏的常熟虞山北麓的兴福寺,在当时这座寺院很有名。
是在南朝南齐时期建造的,到唐朝时已经成为历史悠久的古寺。
他在这座寺院中散步,清晨的破山寺静谧清幽,旭日初升,光照山林,竹径通幽,禅房隐于花木深处,寺内的清幽环境与浓厚禅意深深触动了他。
在这样的环境下,让他忘记了尘世的烦恼,反而融入到这样的宁静当中,于是他写下一首抚慰诗人千年的古诗《题破山寺后禅院》。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诗词译文
清晨来到这古老的寺院当中,初升的太阳高高的照在山林中。
竹林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向幽深的地方,禅房在掩映在茂密的花丛当中。
山里面明媚的景色让鸟儿也感到欢悦快乐,潭水空明而清澈照着影子让人消除杂念。
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了,只有那古寺的古老钟声响起,余音绕耳。
诗词赏析
“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开篇这两句为流水对,“清晨”点明出游的时间,“入古寺”点明地点。
下句紧扣“清晨”描绘出寺院的全景:初生的旭日映照着高林,突出了寺院的清幽和宁静。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这两句是整首诗的灵魂,更是唐诗中“以景写幽”的典范。
后禅院是寺庙中幽深安静之处,似乎读者也被带领着从平易中进入胜景,其清幽美妙,令人惊叹、陶醉。
欧阳修很喜欢诗人的这两句,“欲效(常)建作数语,竟不能得,以为恨”。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这两句更是警策,它紧承上联,用一“悦”字写鸟因山光焕发而飞鸣欢唱。
用一“空”字写人见潭水清澈映着倒影,心境空灵,上句表面上是写山光使飞鸟愉悦,实际上是诗人愉悦心情的反映,因景生情,含蓄隽永。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这两句是对上一联的补充,写由空入定,唯闻佛寺钟磬之音。这是以动衬静的写法-山中只有钟磬声在回荡,才越发映衬出山寺万籁俱寂的宁静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