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央视新闻公开报道中,大家看到了071型船坞登陆舰上出现了激光和微波武器的镜头。这是继“九三”阅兵后,这类定向能武器第二次公开露面——不过这次不是陆基系统,而是出现在了海军的登陆舰上。可以预见,未来其他大型舰艇也可能陆续装备类似装备。下面把这些变化用更容易理解的方式说清楚。
先说071型船坞登陆舰。071型是我国21世纪初开始设计建造的大型两栖支援舰,特点是甲板宽敞、配有直升机起降平台、车库和船坞舱,能运送大量人员与装备执行两栖登陆任务。自2008年首舰服役以来,已陆续列装8艘(均以山峰命名)。再加上4艘075型两栖攻击舰,它们构成了我国两栖投送的核心力量。
从公开数据看,071型满载排水量约2.4万吨,与美国的圣安东尼奥级同一量级,但数量上我国较少。作为船坞登陆舰,早期071的武器配置偏轻:前甲板一门76毫米舰炮,机库两侧配有国产化的AK630型近防机关炮数门。对于2010年代的威胁环境,这套配置还算合适,但进入2020年代以后,面对无人机、巡飞弹等新型威胁,传统的机关炮显得不足——它们在精度、覆盖与应对蜂群式小型目标上存在局限。
近年来,各国都在加速发展反无人机能力:既有以导弹、火炮等“硬杀伤”为主的主动防御,也有以激光、微波等定向能技术的“软杀伤”手段。在陆军领域,我国已经把激光、微波系统装在不同底盘上,形成了可机动部署的反无人机编组;照此趋势,海军也在跟进——尤其是对空间、电力和承载能力较宽裕的大型舰艇而言,安装此类系统并非难事。
071上出现的激光和微波武器,正是为了解决无人机与巡飞弹的群体威胁:当敌方采用“蜂群”战术时,传统近防武器可以对单个或少量目标实施物理摧毁,而激光、微波则可通过烧毁电子元件、干扰通信或直接破坏结构,迫使无人机失控坠落或丧失作战能力,从而起到补强作用。这种“软 硬”结合的防御思路,能显著提升两栖登陆编队在复杂电磁与空中环境下的生存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071型作为两万吨级舰船,具备较大的机舱空间和稳定的供电条件,适合安装功率较高的定向能装备。按照同样的逻辑,075型两栖攻击舰、各型航母以及大型补给舰(如901型)也都具备安装此类系统的物理条件,因此未来大中型舰艇配备激光/微波防御的可能性很高。
乌克兰冲突中无人机、巡飞弹的广泛使用,为世人提供了甘苦参照——既展示了无人系统的战术价值,也暴露了对方在反制手段上的不足。两岸及周边多方对这一经验都非常关注,纷纷投入无人平台与反制技术的研发。我国近年在陆海两域同步装备多种反无人武器,说明这是一个“防攻相互推进”的过程:对方创新,防御也必须跟上。
总体来看,071型登陆舰上出现激光、微波武器,既是对新型空中威胁的战术回应,也是我国在两栖作战与海上防御能力上推进的一部分。未来一段时间内,我们很可能看到更多大中型舰艇逐步采用类似配置,以应对无人机蜂群和巡飞弹等多样化威胁。关于各型舰艇的进一步演变与装备故事,值得后续持续关注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