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9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举行了第一次授衔仪式。这次授衔的规模极大,首先授予的是元帅,然后是大将、上将、中将、少将,第二天则授予在京的校官军衔。这次授衔不仅标志着新中国对那些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英雄的最大认可,也成为了全国瞩目的盛典,象征着经过艰苦奋斗,曾经的黑暗时代终于结束,光明降临。
总共有1360名将领在这次授衔中被授予元帅和将官的军衔。每一位被授衔的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了卓越贡献,值得获得这份殊荣。虽然其中许多名字我们都耳熟能详,但也有一些人鲜为人知。今天,我们就来讲讲袁也烈少将的故事。
袁也烈这个名字对很多人来说可能比较陌生,但提到开国将帅,很多人会知道他的名字。之所以如此,主要与他在南昌起义期间的资历和经历有关。
袁也烈出生于1899年,湖南武冈(今洞口县金田乡袁家垅),从小聪明好学,成绩优异。1921年,他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在这里,他接触到了先进的革命思想,并有幸聆听毛主席关于《共产党宣言》的演讲。演讲结束后,袁也烈立下决心,准备投身革命事业,献身中国革命。
毕业后,袁也烈先后进入了桂林军官学校和黄埔军校深造。由于他成绩出色,还被留校担任政治部秘书股干事,培养了大量优秀的黄埔军校学员。期间,聂帅和杨期纲向他介绍了中国共产党,他也光荣地加入了党组织。值得一提的是,他入党时,彭德怀和贺龙还没有加入共产党,而他参军时,陈毅和罗荣桓两位元帅也尚未加入。
进入军队后,袁也烈开始了他的军事生涯。他先后担任了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第六连连长,并在随军北伐的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攻占武昌后,他被晋升为二十四师七十二团三营营长。
1927年5月,袁也烈参加了党的五大,并得知了中央决定发动南昌起义的消息。为了确保起义的成功,他在起义前进行了充分的准备。由于起义的消息极为保密,只有营长及以上的军官才知道具体计划,袁也烈就在其中。由于起义兵力较少,为了打好这场战斗,袁也烈深入敌营,亲自侦查敌人的情况。
他以探访朋友为名,偷偷进入滇军的军营,收集敌情,成功了解了敌人的部署。通过这次侦察,袁也烈提前做好了战术部署。起义时,他利用敌人不备的机会,迅速展开反攻,打乱了敌人的阵脚,并设置路障阻止敌人逃跑。虽然敌我军服相同,为了区分,他还要求起义部队在左臂缠上白布,以便识别。
在袁也烈警戒期间,突然有一名身穿国民军服的军官骑马快速靠近。袁也烈发现这位军官左臂没有白布,立即高喊让他停下来。那位军官试图下马与袁也烈交涉,但袁也烈和部下迅速上前将其抓获。后来才发现,这位军官竟是朱德元帅。袁也烈为此深感尴尬,急忙道歉,但朱德不以为意,反而称赞他是一位警觉性极高的营长。
尽管袁也烈在南昌起义时展现了出色的指挥才能,但在1955年的授衔中,他最终只被授予少将军衔。这其中有一段令人遗憾的经历。南昌起义后,袁也烈的部队遭遇了重大挫折,他在转移途中不幸被敌人埋伏重伤,不得不前往上海治疗。治疗期间,他被英国巡捕房逮捕,因家中发现了革命书籍而被判刑五年。
然而,袁也烈坚韧不拔,拒绝敌人的威逼利诱,始终没有写悔罪书。最终他被关押在苏州反省院五年。出狱后,他通过周小洲的介绍恢复了与党组织的联系。虽然脱离组织的几年让组织难以判断他是否变节,但他并没有放弃革命事业,转而承担起统战和干部训练的任务,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干部。
1942年,袁也烈回到一线,指挥部队与日军作战。虽然他依然展现了出色的军事才能,但与曾经的战友们相比,他的差距已显而易见。抗日战争结束后,解放战争拉开帷幕,袁也烈担任了多个重要职务,参与了德州、邹平、临淄等战役,并为山东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195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了建国十周年庆典。许多开国将帅齐聚北京,这时,袁也烈与朱德元帅亲切交谈。朱德提起当年被袁也烈误抓一事,袁也烈顿时有些尴尬。周总理见状开玩笑说:“这可不能记仇,正所谓不打不相识嘛。”朱德则笑着说:“这当然不是记仇,记得有这么一位优秀的营长。”
从朱德的评价中可以看出,他对袁也烈十分看重,认为他是一位合格的营长。尽管袁也烈的资历本应使他获得更高的军衔,但由于命运的曲折,他未能及时发挥出色的军事才能,最终在1955年大授衔时被授予少将军衔。
袁也烈对自己获得少将衔并不在意,他始终认为自己参与革命是为了推翻不公的社会,而不是为了功名。他认为,无论军衔高低,革命理想才是最重要的。
你对袁也烈的经历有什么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