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英国的双航母计划曾是复兴海上力量的雄心之举,但如今却成了沉重的负担。早在2019年,中国军事专家张召忠便曾预言,这项计划可能因经济压力、技术问题和回报不成正比而陷入困境。2025年,张的预言似乎应验了:高昂的建造与维护费用、频繁的技术故障以及舰载机的不足,使原本雄心勃勃的航母梦变得越来越沉重。
双航母计划的初衷与困难
英国海军的双航母计划本意是为了恢复曾经的海上霸主地位,并增强其全球军事影响力。2007年,英国政府决定建造两艘伊丽莎白女王级航母,替代已经服役多年的“无敌级”航母。计划中,伊丽莎白女王号和威尔士亲王号将肩负起全球部署和远洋作战的重任,成为英国海军的未来。
两艘航母的设计排水量为6.5万吨,长度280米,能够搭载F-35B垂直起降战斗机,具备强大的作战能力,期望在国际事务中展现英国海军的雄风。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项目需要巨大的财政支持。
然而,现实却迅速暴露出这项计划的种种局限。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英国经济恢复缓慢,财政压力剧增,航母建设成本不断超支。伊丽莎白女王号于2009年开始建造,2014年下水,2017年正式服役;威尔士亲王号则在2011年启动,2017年下水,2019年服役。原本计划的预算为39亿英镑,结果由于材料涨价、设计变更和技术整合问题,预算飙升至62亿英镑(约550亿人民币),几乎超支了60%。
在此过程中,技术难题、合作方之间的协调问题以及财政困境等因素,使得航母项目的进展一再延迟,导致原计划受到严重影响。
计划中的技术与经济困境
中国专家张召忠曾在2019年指出,英国经济无法支撑如此庞大的航母计划,并预言计划将在未来几年内因技术问题、舰载机短缺和经济压力而陷入困境。事实证明,张的预见并未错。
航母作为海上作战的核心装备,不仅需要强大的舰载机群,还需要可靠的技术保障和战斗支援能力。但实际上,伊丽莎白女王号和威尔士亲王号服役后频繁暴露出严重的技术问题和故障。例如,伊丽莎白女王号的引擎室渗水,威尔士亲王号则出现了消防管道破裂、机舱浸水等问题。2024年,伊丽莎白女王号准备参加北约演习时,因螺旋桨联轴器出现问题被迫退出,威尔士亲王号在出海后24小时内发生螺旋桨轴断裂,导致船只返回维修长达数月。这些技术故障不仅影响了航母的作战准备,也让英国海军的国际形象大打折扣。
舰载机的数量问题更是直接影响了航母的作战能力。原计划中,英国海军希望为这两艘航母装备138架F-35B战斗机,但到2025年,实际到位的F-35B战机却不到50架,远低于预期。这导致舰载机数量不足,航母的作战效率和反应速度大幅下降。为了弥补这一短缺,英国海军不得不在海军和空军之间轮调飞机,这也让航母的战斗群常常处于战力不足的状态。
经济负担加重,海军面临困境
除了技术问题外,航母的高额维护费用也是英国政府面临的巨大难题。每年单艘航母的维护费用高达数百万英镑,这对财政有限的英国来说是沉重的负担。为了节省开支,英国政府不得不削减其他军事项目的预算,包括护卫舰的更新与陆军装备的采购。为了应对航母的高成本,英国海军常常采取“将就”的策略,一艘航母在港口维修,另一艘则勉强承担战斗任务,这也严重影响了海军的作战能力。
随着技术问题和维护费用的不断增加,英国的双航母计划逐渐变得难以为继。英国的财政状况在近年来持续恶化,特别是疫情后的经济恢复期,国债和赤字不断攀升。为了应对高昂的运营成本,政府不得不从其他军备项目中削减预算。部分报道称,英国政府甚至在考虑出售威尔士亲王号,或将其封存以减轻财政压力。
航母计划的战略困境
英国本希望通过双航母计划来增强其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但实际效果却未能如预期。无论是红海护航任务,还是在乌克兰危机中的介入,英国的航母都未能及时出动完整的战斗编队,这直接影响了英国在全球事务中的军事存在。
与美国的11艘航母和中国海军的快速发展相比,英国的航母力量显得尤为薄弱。即便在执行台湾海峡通过任务时,英国海军也因资源紧张而面临尴尬局面。与其雄心勃勃的目标相比,这一系列问题暴露了英国军事战略和国力的不足。
未来的决策
随着双航母计划的困境加剧,未来几年英国海军面临艰难的抉择:继续投入巨资维持航母运营,还是考虑减少投资,甚至放弃一艘航母?如何在军事支出和国力之间找到平衡,成为英国海军和政府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英国双航母计划的历程从雄心勃勃的开局到如今的技术故障、财政压力和战略困境,揭示了军事投资中的重要教训:高投入并不一定带来高回报,科学合理的规划才是成功的关键。对于其他国家来说,英国的经验无疑为军事决策提供了深刻的启示:要确保军事项目的可持续性和有效性,必须考虑到经济实力、技术水平和国力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