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4月15日,正是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日成的生日,而美国却选择在这个特殊的日子派遣EC-121侦察机进入朝鲜领空进行情报侦察。朝鲜对此表示强烈反应,迅速派遣战机进行拦截,最终将该侦察机击落。美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大国之一,面对这种“丢面子”的事件,理应采取报复措施。然而,令人意外的是,美国并未选择直接反击,而是采取了较为低调的应对方式。那么,为什么美国会做出如此“软弱”的回应呢?
这一切要追溯到1969年1月,尼克松刚刚当选为美国总统并进入白宫。紧接着,这起事件爆发,导致31名美国军人丧生,对朝鲜半岛的局势产生了深远影响。
自朝鲜战争结束以来,美军长期驻扎在韩国,既是为了震慑远东地区,也为了向朝鲜施加压力。美国一直视朝鲜为敌对国家,尤其在冷战时期,将其视为头号“敌人”。为了搜集情报,美国频繁采取各种侦察手段,包括派遣飞机、舰艇、卫星等,其中EC-121侦察机就是美国用来执行任务的主要工具之一。
从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起,美国就开始使用EC-121侦察机进行情报搜集,并且到1969年前后,已经执行了大约190次侦察任务。尽管有明确规定,要求这些侦察机不得飞入距朝鲜海岸90公里以内的区域,但由于任务多次顺利完成,机组人员逐渐变得自信甚至轻率,忽略了这些规定。
1969年4月15日早晨7点,美军的EC-121M侦察机从日本厚木基地起飞,机上载有约6吨重的电子侦察设备,任务是搜集朝鲜、中国和苏联的情报。最初一切顺利,但到了中午12点34分,美方雷达发现朝鲜的米格-17战斗机起飞,显然是要拦截美方侦察机。到了下午1点22分,米格-17的雷达图像消失,15分钟后才再次出现,这表明侦察机已经遭到拦截。根据美方的判断,若发生拦截,侦察机会立即降低飞行高度,但随着时间推移,雷达仍无法捕捉到侦察机的踪迹,显然发生了严重问题。
最终,下午1点32分,美军派出F-106战斗机前往支援,但为时已晚。美方EC-121侦察机在日本海上空被朝鲜的米格-17战斗机击落,机上31人全部遇难。
事件发生后,双方的说法截然不同。朝鲜声称,美方侦察机侵犯了其领空,朝鲜战机是为了“正当防卫”才将其击落。而美国则认为,朝鲜的行为是“蓄意报复”,并且指出其领空仅限于12海里,美方侦察机并未进入朝鲜领土。
尼克松总统对这起事件十分关注,他认为,美方侦察机多次执行类似任务且未曾发生过问题,这次朝鲜的突然袭击显然是经过精心策划的。为了维护美国的尊严,尼克松一度考虑进行报复。然而,他的决策过程充满了犹豫。
尼克松提出了两种应对方案:一是扣押朝鲜在海外的船只,二是封锁朝鲜的主要港口。然而,朝鲜几乎没有海外资产,使得第一个方案无法实施。至于封锁港口,由于朝鲜的轮船本就稀少,封锁可能引发朝鲜的强烈反应,甚至导致美军损失,最终这一方案也未得到执行。
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亨利·基辛格提议对朝鲜进行军事打击,但这一方案也未能被采纳。最终,尼克松选择了较为保守的应对措施。他决定通过外交途径向联合国安理会和朝鲜军事停战委员会提出抗议,同时在军事上派遣航空母舰前往日本海,以此来“炫耀武力”,恢复侦察飞行。这一举动有两个主要目的:一是表达美国的态度,二是回应国内对政府处理不当的批评声音。
尽管美国展示了武力,但实际上,美方清楚,单纯通过这一举动并不能改变朝鲜的立场,也不能有效防止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那么,为什么美国最终选择低调处理这起事件呢?
首先,美国当时正深陷越南战争,若与朝鲜开战,将面临两线作战的巨大压力。其次,美国对与朝鲜开战后的不确定性也存在担忧。朝鲜半岛局势复杂,韩国是美国的盟友,而朝鲜则是敌对国家。如果与朝鲜开战,战争的火种可能迅速蔓延至韩国,这将对美国的利益造成威胁。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没有选择采取极端军事行动。
总结来看,尼克松政府在这次事件中的低调回应,虽然引发了国内外的广泛质疑,但从战略角度分析,美国的决定是相对谨慎的。毕竟,战争可能带来更大的局势动荡,尤其是在越南战争的背景下,任何过于激烈的行动都可能导致难以预料的后果。
“EC-121预警机”事件过后,美国的侦察机行动明显收敛,避免了更大的冲突和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