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记得那个在全球范围引起轩然大波、关于2025年7月5日的预言吗?
日本漫画家龙树谅在1999年的漫画《我所看见的未来》中,绘制了“2025年7月5日日本发生毁灭性地震”的场景,这一场景后被世人视为“末日预言”。
熟悉这位漫画家的人都知道,她最擅长用近乎写实的笔触描绘灾难场景。但引起这么多人关注,是因为她曾成功“预言”过一场浩劫。
图片来源于《新闻鉴证组》
2011年日本“311”大地震发生前十几年,龙树谅恰巧曾以那一天为背景绘制过灾难画面。不少人因此开始猜测:“这次的7月5日预言,会不会也是真的?”
可这在科学上压根站不住脚,尽管官方不断辟谣,但恐慌仍在社会中迅速蔓延开来。
日本旅游业首当其冲,遭受了沉重的打击。原本热闹非凡的旅游旺季,却因这则预言变得冷冷清清。日本鸟取县知事无奈地表示,航班乘客数量锐减,入住当地酒店的游客也明显减少。就连当地居民也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纷纷抢购应急物资。
图片来源于凤凰卫视资讯台
然而,7月5日平静过去,人们不禁沉思:
为什么一张20多年前的漫画,
能让整个日本陷入恐慌?
这种焦虑不是空穴来风。日本列岛处在欧亚板块东北部、北美板块西部、太平洋板块西北部与菲律宾海板块北部的夹缝之中,四大板块的挤压、碰撞,使得这里成为地质灾害的高发区。
据日本政府统计,日本平均每年地震次数超过1500次;全国分布着100余座活火山,其中富士山一旦喷发,东京将面临被火山灰掩埋的威胁;海平面持续上升,部分岛屿已开始被淹没。
1923年关东大地震(7.9级)对东京、横滨造成严重破坏,死亡人数逾10万;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9.0级)引发的海啸最高达到40米,不仅让岩手县、宫城县沦为废墟,福岛第一核电站还被冲垮,最终造成全球瞩目的核泄漏事件。
这种长期处于威胁之下的生活状态,逐渐形成了日本社会根深蒂固的灾难焦虑。
也正是这种集体焦虑,让2006版《日本沉没》成为戳中社会神经的作品。
《日本沉没》将现实中的日常风险放大为末日场景。
《日本沉没》片段
故事中,由于地壳变化,整个日本将在300余天后沉入海底。面对科学家的证据,日本政府犹豫不定,而正是这种态度,让天灾变得难以挽回。
《日本沉没》截图
北海道率先下沉,本州岛裂开数千米深的巨缝,东京地铁被海水倒灌,人们在绝望中挣扎求生。
《日本沉没》截图
《日本沉没》改编自小松左京的同名小说,这部小说堪称日本超级IP,出版后不到一年便重印100余次,狂销近400万册,成为“战后日本第一畅销书”。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有一位书迷阅读《日本沉没》后,也想把一个民族深处的敏感、脆弱,以及对未来的恐惧感写出来。这位书迷叫刘慈欣,他后来创作出中国科幻文学的里程碑之作《三体》。
导演森谷司郎迅速拿下授权,花了4个月便制作出1973版电影《日本沉没》,并赶在小说出版的同年上映,创下880万观影人次的惊人纪录。1974年,电视制作人田中友幸趁热打铁,推出了剧集版《日本沉没》。
森谷司郎导演作品
1973版《日本沉没》
2006版已是该IP的第三次影视改编,相较于1973年森谷司郎执导、更忠于原著且专注对社会辛辣批判的版本,樋口真嗣执导的2006版更偏向“商业爽片”路线。
樋口真嗣导演作品
2006版《日本沉没》
影片耗资20亿日元,运用了当时顶尖的CG技术,使列岛崩塌时的碎石飞溅、海啸吞没东京塔的画面,至今仍具视觉冲击力。同时,该片叙事核心也转向个人英雄主义,草彅刚饰演的主角成为了影片的绝对核心人物,他几乎凭一人之力改写了日本沉没的结局。
《日本沉没》截图
这种改编虽被影评人诟病“丢失原著精髓”,但从另一个角度解读,却也精准映射了21世纪初日本的社会心态——经历“失落的十年”后,经济停滞、信心受挫的日本,迫切需要一个力挽狂澜的英雄作为精神寄托。
影片结尾,日本虽未完全陆沉,却已支离破碎,而中国、美国等大国伸出援手的姿态,也隐隐透露出日本对自身国际地位与外交依赖的复杂情绪。
《日本沉没》截图
这种对国际关系的隐喻,在2021年剧集版《日本沉没:希望之人》中被进一步放大和戏谑化。
片中,日本政府计划将国民及资产转移至海外,但日本作为一个人口过亿的国家,几乎只有中美两个大国具备接纳此方案的实力。于是日本政府决定派出两组队伍,分别与中国、美国商讨移民救国计划。
《日本沉没:希望之人》截图
美国并未把即将失去国土的日本放在心上,第一时间想到的竟是榨取其最后的价值。而当得知中国愿意伸出援手时,美国又立马宣布将帮助日本渡过难关。
但无论版本如何更迭,《日本沉没》的核心命题始终未变:
若日本列岛消失,这个民族该何去何从?
在电影中,日本是纯粹的天灾受害者。全国上下团结抗灾,科学家呕心沥血,人民公仆壮烈牺牲,只为拯救国民与文明火种,塑造了一个值得同情的国家形象。
《日本沉没》截图
然而在现实中,日本却逐渐从“灾难受害者”转变为“环境风险的主动施加者”。“311”大地震后,日本本应谨慎处理核污染水,却选择了最省事也最自私的方案——将核污染水排入大海。
2023年8月24日,日本启动首批核污染水排海作业,并计划持续30年。尽管日方声称“处理水符合国际标准”,但这并未打消外界疑虑,中国、韩国等周边国家均持续表达抗议,其引发的政治、伦理与信任危机是毋庸置疑的。
图片来源于凤凰卫视资讯台
这暴露出一个严峻的问题:
日本的忧患意识,是否仅仅局限于自身安全,而缺乏对全球生态共同体的责任感?
《日本沉没》中“沉没”的可能性,不仅存在于地质学层面,也存在于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与心理学层面。甚至,在日本地质学层面上的“沉没”发生之前,政治、经济与社会层面或许早已“沉没”。
作家小松左京
原著作者小松左京是在1964年举办东京奥运会那年开始构思《日本沉没》的,当时距离二战战败还不到20年,日本却马上沉醉于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去了。对于这样一个善于遗忘过去、缺乏反思的社会,他感到强烈的困惑与怀疑:
若在不久后的将来,日本再次面临国破家亡的末日危机,又该何去何从?
除此之外,日本还有不少与小松左京类似的“有志之士”,例如写出《哥斯拉》的小说家香山滋。哥斯拉是世界公认最经典且最有名的怪兽角色,它的诞生背景来源于日本人民对核恐惧的思考。
本多猪四郎导演作品
1954版《哥斯拉》
在设定中,哥斯拉是一个巨大、具有破坏性的史前巨兽,在被核辐射污染的海域中复活后,开始在日本本土破坏城市、制造灾害。背后则影射著广岛、长崎原子弹爆炸,以及第五福龙丸等核子试验造成的污染,因此这一生物也曾被视为核武器的隐喻。
可如今再看,他们当年担心的事,几乎全部应验:
小松左京在《日本沉没》中描绘了人们为了抢夺机票而丧失理智的场景,这与现实中日本民众面对灾情的恐慌情绪日益加剧、进而引发大规模抢购物资的行为如出一辙。
《日本沉没》片段
他还希望日本人能够反思过去的错误,而日本政府反而一直试图掩盖在二战中犯下的罪行。
香山滋创造出哥斯拉来警示“核”的恐怖,而曾受过核打击的日本,竟仍执意把核污染水排海,将风险转嫁给全人类。
2011年7月,即“311”大地震后4个月,小松左京因病离世。在离世前半个月,他曾表示希望自己能多活几年,看看日本在这场灾难后会如何发展。
不幸中的万幸是,他没有亲眼见证“噩梦”成真。
《日本沉没》截图
最彻底的沉没不是坠入海底,而是道义与责任湮灭于利益计算的深渊。
真正的末日不是天灾的宣判书,而是人类在短视与傲慢中,亲手为文明签下死亡令。
来源:电影台
编辑:福尔魔歌、T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