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天平终于校准?
二战的起点终于要纠正了。
在过去80多年的二战历史叙述中,西方学术界长期坚持“欧洲中心论”观点,将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视为二战的起点。这种观点在全球历史教育中占据主导地位,却忽略了亚洲战场的早期发展。
英国埃克塞特大学历史学教授、二战史研究专家理查德·奥弗里早在1987年就提出了不同观点。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一书中提出:实际二战的真正导火索,早在1931年就已点燃。
奥弗里认为“二战绝不能仅仅被视为欧洲的事务,而应被理解为20世纪30年代的三大新兴帝国,日本、意大利、德国分别在中国、非洲和中东欧疯狂扩张的必然结果。”
甚至后来奥弗里将二战开始时间提前到中国人民14年抗战史的开端,其中清晰写到,1931年9月18日日本挑起的九一八事变,这是自1919年以来,国际地缘政治秩序再次遭受武力挑战,也是对英国与法国主导的国际联盟的重大考验。
紧跟便是表露中国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据统计,中国军民伤亡3500万以上,占世界总数40%。
实际中国军队共进行重要战役200多次,大小战斗近20万次,歼灭日军逾150万、伪军118.6万,而日本在中国战场上死伤人数是其在二战中死伤总数的70%。
且奥弗里特地指出日军始终未能彻底击败中国军队和敌后武装。反倒是中国战场的持久抵抗最终阻止了日本在东亚和东南亚构建‘新秩序’的计划,这本身就是中国的一项重大战略成就。
如此来看,奥弗里态度很简单,他指出:“日本发展出一种观念,即日本需要一个更大的帝国,因为日本某种程度上认为自己是亚洲最优秀的民族”。
所以日本在1931年率先采取了行动,这就是为什么他从那里开始写起。
甚至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是其大陆政策的具体实施。1890年第一届帝国议会上,日本政府公开提出以侵略中国为核心的“大陆政策”。
日本的计划做的到位,“日本大量的军事资源都投入到中国战场,如果中国被打败,日本可以利用所有这些资源来对付美国,那么太平洋战争可能会更难取胜。
这对苏联也很重要,因为苏联正在拼命与德国作战,斯大林不希望日本通过入侵西伯利亚卷入战争,所以中国的抵抗也牵制了日本对苏联的战争。
不过日本终究是低估了中国人的坚韧,奥弗里强调:“中国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在这场艰难的战争中,中国始终没有放弃。中国是第一个真正反对这股新帝国主义浪潮的国家,并且一直抗争到1945年”。
二战期间,中国战场抗击和牵制着日本三分之二以上的陆军兵力和部分海空军力量,毙伤俘日军150余万人。
但日本在投降前后大规模销毁档案资料,进一步加剧了历史真相的被掩盖。1945年7月26日《波茨坦公告》发表后,日本为免于在战后被追究战争责任,就已决定“尽早彻底焚毁所有资料”。
从1945年7月26日到8月15日正式宣布投降前后,日本便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了一场销毁档案的国家行为。
而在1945年8月14日,日本政府召开内阁会议,决定烧毁重要机密文书。这样,“烧毁文书”已不仅是外务省一家的行为,而成为日本的国策行为。
此外根据上述决定,日本外务省烧毁了大量“外务省记录”,其数量据研究在4000—5000卷左右,约占总量的近1/10。被烧毁的都是属于“不要委诸第三者”的机密文书,尤其是与侵略中国有关的档案被大量烧毁。
只得说后来诸如奥弗里这样的专家重新指出中方战场的不可忽视已经实属罕见,甚至打破西方长久以来的偏见,还为中方正明。
人在做,天在看,历史终将公正。而随着中国在全球的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越来越多的西方人感到需要更多地了解中国的历史,了解日本屠杀的真相。
参考资料:
近代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及其战争罪责——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