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12月,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向中央报告,请求保留原属于晋冀鲁豫军区的第一纵队在晋察冀军区。聂荣臻之所以提出这一要求,实际上是因为当时晋察冀军区的野战部队总共只有4个纵队,若再减少一个,晋察冀军区的战斗力将大大下降,战斗也难以继续进行。然而,中央面临两难的局面,一方面要考虑晋察冀军区的特殊情况,另一方面,晋冀鲁豫军区的任务也同样繁重。经过反复权衡,中央做出了折中的决定:一纵虽然还是留给了晋冀鲁豫军区,但原一纵的司令员杨得志则被保留下来,继续留在晋察冀军区。
半年后,晋察冀军区对野战军指挥结构进行了重组,杨得志被任命为晋察冀野战军司令员,罗瑞卿担任政委。1948年5月,中央决定将晋察冀军区和晋冀鲁豫军区合并,成立了新的华北军区,划分为华北第二、第三兵团,杨得志和杨成武分别成为兵团的司令员。与此同时,中央也决定根据战局发展,将各大解放区的部队抽调到东北,杨得志原本也计划带领一纵去东北,但由于国民党军队的进攻导致华北和东北的联系被切断,杨得志的部队最终留在了华北继续作战。
1945年11月,晋察冀军区的野战部队有9个纵队,但通过裁军后只剩下4个主力纵队,裁员工作做得非常彻底,部队也因此大幅削弱。尽管如此,晋察冀军区仍然具备一定的作战能力,拥有地方部队和大量民兵。然而,1946年对于晋察冀军区来说是极为艰难的一年。中央要求进行裁军,晋察冀军区的九个主力纵队被大幅缩减,剩下的5万余人兵力显得十分紧张。
这一年,晋察冀军区的战绩也并不理想。比如,7月的“大同集宁战役”、8月的“承德保卫战”、9月的“张家口保卫战”都以失败告终。尤其是张家口一战的失败,导致了晋察冀根据地被割裂,冀热辽军区基本上与晋察冀军区脱节。由于战局不利,中央决定改变战略,华北的军事任务逐步向东北方向转移。
在这一过程中,杨得志虽然是部队的指挥员,但他并未过多提及自己在晋察冀军区的经历。他曾在回忆录中提到,部队的士气低落,大家对战果不满意,很多战斗最终只能算是“顶牛”——始终未能形成有效的战术突破。比如,1946年10月,国民党军占领张家口后继续深入我根据地,企图割裂晋察冀与东北的联系,聂荣臻决定在易满地区展开反击。这场战斗虽然打破了敌人的进攻计划,但由于缺乏对敌全局的把握,部队并未能够有效包围敌人大部队,许多敌人成功撤退。
进入1947年,国民党军再次攻占易县,晋察冀军区原本已经在准备围歼敌人,但由于协调不力,部分部队擅自行动,未能与其他部队进行有效配合,最终错过了围歼敌人的机会。这暴露出晋察冀军区在打大兵团作战时,缺乏充分的协同配合。
与此同时,晋察冀军区的指挥体制存在问题。当时没有专门的野战军指挥机构,军区负责作战指挥,但同时也肩负着地方建设和后勤保障任务,这大大分散了军区的精力,影响了作战效率。
1947年3月,中共中央在陕西清涧召开会议,决定重新审视华北的战略布局,毛泽东、周恩来和任弼时继续留在陕北指挥全国作战,朱德和刘少奇组成工委东渡黄河到华北。在这次会议上,朱德提出要改变华北军区的作战方式,尤其是要集中兵力,打大规模的歼灭战,彻底打破敌人的防线。
朱德的军事指示明确了未来的作战方向,并改革了军区的组织结构,重新设立了专门的野战军指挥机构,专注于军事指挥,后勤由军区负责。而聂荣臻则推荐杨得志担任野战军司令员。杨得志的军事能力得到了高度认可,他开始专注于指挥战斗,避免了之前那些散漫的“顶牛”式战斗。
到了1947年6月,晋察冀野战军指挥机构重新建立,杨得志担任司令员,罗瑞卿任政委,杨成武任第二政委。杨得志的到来带来了作战上的新气象,他逐步落实毛主席的“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战略战术,充分发挥了部队的作战能力。
同年9月,杨得志指挥晋察冀野战军在保定北部发动进攻,以一部兵力牵制敌军16军,主力集中打击94军。经过多次激烈交锋,杨得志采取了机动战术,以极快的速度调动部队成功包围敌人主力。特别是在清风店战役中,杨得志通过出奇制胜的战略,使敌军措手不及,最终大获全胜。随着战局的变化,晋察冀军区的军事局势开始逆转,原本的颓势逐渐消失,部队的战斗力恢复了。
清风店战役成为晋察冀军区的一次重要胜利,也标志着华北战场局势的好转。从此,晋察冀军区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战斗阶段,战果越来越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