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复杂,在翻阅历史时尤为清晰。古人常说“人之初,性本善”,但也有人认为“性本恶”。而在人性诸多弱点中,最难抑制、最常出现的便是“贪”。
一个婴孩都会争抢自己喜欢的东西,更别说成年人面对金银珠宝或美色时,心中岂能毫无波动?这种欲望虽然是常情,但若不加以约束,极易演变为恶欲。因此,自古以来,统治者都深知必须严惩贪腐,既依靠道德教化,也依靠制度来约束。然而,因制度执行不严或官员本身参与其中,历史上贪官层出不穷,反倒是清官少得可怜。于是便有了“贪腐越治越多”的历史魔咒。
不过,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也曾出现过一位统治者,以铁腕手段大幅遏制了腐败,这个人就是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出身贫苦,自幼尝尽民间疾苦,因此深知百姓的痛苦往往源自官吏贪腐。登基后,他特别重视民生问题,强调官员必须为百姓尽心尽力。他曾教育臣下说:“百姓安稳,才能安心耕种,丰衣足食,国家才有税收和财富。你们的俸禄都是百姓血汗,怎能贪赃枉法?”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百姓富,国家才会强,而百姓的安稳取决于官员是否廉洁”。
朱元璋知道,仅靠劝说和儒家教化远远不够,制度才是最可靠的手段。于是,在洪武十八年至二十年间,他亲自编纂了针对贪腐的特别法律——《大诰》。这部法律不仅是《大明律》的补充,还包含许多前所未有的严厉刑罚。
为了普及法律,朱元璋要求全国每家每户都必须拥有一册《大诰》。若家中有书却仍违法,可减罪一等;若没有书,则加重处罚。这几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推广全民学法、懂法的尝试。他的目的很直接:让百姓明白如何监督官员,保护自己的利益,从而间接维护国家稳定。
朱元璋还深知,仅靠法律文本还不够,于是创立了“上访面圣制”。他规定,地方德高望重的老人可以在年底组队进京,直接向皇帝汇报地方官员的善恶行径。为了防止贪官打击报复,他特别下令:所有进京上访的代表必须畅行无阻,若有官员阻拦,必定严惩不贷。
这一制度让百姓的监督真正落到实处。例如史载常熟百姓陈寿六等人因遭县吏迫害,便带着《大诰》进京告状。朱元璋不仅核实案情并惩治贪官,还担心他们回乡后再遭报复,特地颁布告示保护其安全,同时也防止他们仗势欺人。可以说,朱元璋在制度设计上几乎面面俱到。
他常说:“清廉之官,即便犯小错也可宽恕;贪虐之徒,就算罪小也绝不饶恕。”在洪武二年,他还当众警告群臣:“凡贪污受贿、迫害百姓者,决不轻饶。”这种态度,展现了他对贪官的深切痛恨。
朱元璋甚至编写了《醒贪简要录》,以农民的辛劳来计算官员的俸禄。他举例说明,一品官员的年俸相当于几百农户辛苦一年才换来的粮食,用脚步和汗水丈量出的数字触目惊心。他的目的,就是让官员明白俸禄来自百姓血汗,若不为民办事,反而残害百姓,那便毫无人性。
纵观历史,贪腐问题几乎难以根治,但朱元璋凭借《大诰》和上访制度,确实在当时取得了显著成效。法律的高压与百姓的监督双管齐下,使得贪官心生畏惧,不敢肆意妄为。这一治理模式,不仅深得百姓拥护,也被史学家称道。
一句话总结:朱元璋之所以能在反腐上取得前所未有的成效,正是因为他既懂得民间疾苦,也深知制度的重要。他把百姓的眼睛当作最锋利的利剑,让权力不再无法无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