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三千年殷墟遇上青春讲解,文物似乎立马“活”了起来!这个国庆,安阳殷墟有这样一批“青锐”志愿讲解员们,以自己的方式,让商朝历史在生动的故事与互动中和游客们相遇。
穿越三千年,青铜手在向你“打招呼”
“朋友们,猜猜看,商朝人怎么跟你‘打招呼’?”在殷墟博物馆的展柜前,青锐志愿讲解员宋佩楠指向一件造型奇特的文物——一只张开五指、细节清晰的青铜手。游客们立刻围了上来,满脸好奇。
“这可是3000多年前的‘青铜右手’,看它五指张开,手腕这里还有孔,专家推测它可能是安装在亚长的权杖上,是权利的象征。”宋佩楠笑着比了个同样的手势,“说不定,这也就是商朝人想要穿越时空,向三千年后的我们问一句‘吃了冇’?”
人群里爆出一阵笑声和惊叹。这个假期,殷墟的文物,仿佛被一群穿红马甲的年轻人“唤醒了”,再也不只是沉默的青铜,而是有梗、有戏、有温度的“历史当事人”。
“我们不是复读机,是历史的‘翻译者’”
在司母辛鼎前,青锐讲解员王梦珂正被游客层层“包围”。她像讲故事一样娓娓道来:“这边是司母辛鼎,‘辛’是妇好去世后的庙号,所以这个鼎很可能是她的儿子为纪念母亲而铸造的。大家看内壁,有‘司母辛’三个字的铭文。它原本是一对,另一件现存于中国考古博物馆。而我们旁边这个金光灿灿的复制品,就是想告诉大家,三千多年前的青铜器,可不是现在看到的青绿色,而是这样闪闪发光的!欢迎大家摸摸它,把‘鼎’好的好运带走。”
而在另一个展区,讲解员张雨晨则用一个甲骨文,点燃了游客对商代军事的好奇。“‘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是祭祀,‘戎’就是军事。” 他指着复原的士兵形象说,“眼前这个威武的士兵,就是根据甲骨文‘戎’字复原的——左手持盾防御,右手持戈进攻,是不是威风凛凛?”
“希望用我们专业的讲解,让更多的群众了解3000年前的商文明,” 青锐讲解员王雨晴道出了大家共同的心声,“尽我们所能,去传承好、守护好、展示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博物馆中的文物在大家心里活起来。”
生动的讲解,不仅收获了知识,更带来了欢乐。带着孩子从河北保定来的王女士忍不住称赞:“志愿者讲得非常幽默和风趣,开心快乐的同时,也让我们对殷墟的文物有了更多了解。趁假期带孩子来看看,真的能学到很多东西!”
从殷墟到红旗渠,感受古今文明交相辉映
除了讲文物,这群年轻人还是安阳的“城市代言人”。讲解员李嘉琛向意犹未尽的游客发出热情邀请:“来到安阳,站在殷墟,感受到3000多年前商王朝的恢弘气象后,也可以去红旗渠。领略一下先辈们的昂扬奋进,感受山水太行的壮美辽阔。古今文明在这里交相辉映,欢迎大家在十一期间乐游安阳!”
在这个国庆中秋双节期间,殷墟的厚重历史,撞上“青锐”的青春气息,产生了一种奇妙的化学反应。他们用故事代替解说,用互动拉近距离,用热情感染每一位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