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于金灿荣教授质疑亚里士多德是否存在的话题,在国内网络引发了广泛讨论,虽然热度有所减退,但仍不时成为争议的焦点。如果要问我个人的看法,我觉得那些质疑亚里士多德的网友在某种程度上更具说服力,而那些反驳的声音则显得有些空洞,通常只是举出一些外国经典书籍提到亚里士多德,或者用“西方伪史论”这种说法来进行反击。也有些人直接抨击说,“亚里士多德不存在,那牛顿、爱因斯坦也不算”,这种回应未免过于牵强。总的来说,反对的网友很少能提出有力的科学依据来支持他们的观点。
事实上,质疑亚里士多德的存在并非新鲜事,国际上也曾有类似的讨论。而在中国,尤其是在网络讨论中,问题的核心不仅仅是质疑某个人是否真实存在,更多的是反映出一种双重标准。举个例子,西方经常质疑中国历史的真实性,要求我们提供大量经典文献和考古证据来证明某个朝代或人物的存在。而当我们用同样的标准去审视亚里士多德,反倒被指责为“伪史论”。这种不一致的评价标准,不仅让人质疑其合理性,还暴露了某些人背后的偏见。 大多数质疑亚里士多德的网友并不认为他完全不存在,他们普遍认为亚里士多德确实是历史上有名的学者,但他所著的很多经典可能并非出自他之手,而是在西方文艺复兴时期被捏造或改编的。因此,金教授质疑的三大点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生产力”。希腊在亚里士多德的时代,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根本无法支持一个人同时涉猎多个学科,产生如此庞大的学术著作。相比之下,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学术争鸣和国家规模都远超古希腊,而亚里士多德一个人能覆盖的学术领域,甚至超过了当时多个中国学派的总和,这显然不合理。 除了生产力问题,还有一些对西方历史的质疑,尤其是关于文献传承的真实性。古代文明中,很多文字的传承都面临断代和误差的问题。在中国,尽管我们有丰富的历史记录,但早期的书籍传世量非常有限,像《道德经》就有多个版本,流传下来时也发生了不少变化。与此相比,西方的经典文献却奇迹般地在几千年内几乎没有发生过大的改变。这种现象令人怀疑,难道古代的西方经典真的可以如此准确无误地传承下来吗? 举个例子,古代西方的莎草纸文献,几百年来经过无数次的手工抄写,却没有出现明显的差异,这让人难以理解。中国的百家学说,其文献可能只有几千字,但后人不断解读、传承、发展,形成了多种流派和解释。而西方文献,尤其是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伟大哲学家”著作,却在他去世后的几百年里没有任何实质性的传承,直到中世纪才重新被发现,并且迅速成为经典。这种现象本身就很难用常规的历史逻辑来解释。 另一个令人疑惑的地方是,西方古代的建筑遗迹,如乌尔神庙的砖石材料,也揭示了某些历史阶段的“断层”。砖块的使用和发展是一个逐渐演进的过程,但在考古中,某些建筑材料的突然出现却没有对应的历史背景。这样的断裂现象,难以解释,也给西方历史的连贯性提出了质疑。 总体来说,西方史学的研究中,许多文献和考古证据的真伪,仍然存在大量疑点。西方文明的辉煌固然值得赞美,但是否从古代一直保持着如此的伟大,依然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很多质疑亚里士多德的网友,并不是单纯否定他的存在,而是希望揭示在西方历史叙述中,可能存在的“虚构”或“断层”,并且要求我们在面对历史时保持平等和客观的态度。 有些人可能认为,西方文明的伟大依旧无法否定,无论亚里士多德是否存在,都不能改变西方文明的强大。但他们忽略了一点,真正的焦点并不在于某个人物是否存在,而是如何理解和评价历史。如果我们只是用单一的标准去批判中国历史,而对于西方历史却采取宽容和“无条件信任”的态度,那这本身就带有严重的双重标准。我们应当从科学、历史、考古等多角度去质疑一切,包括亚里士多德和古希腊哲学。历史的真实性不应被政治和文化立场左右,反而应当鼓励更多的质疑精神和探讨。 因此,在面对西方的伪史论时,我们不应单纯地进行反击,而应该反思这种“历史虚无主义”背后的动机。是否每一个历史事实,都应该以同样的标准进行审视和评价?如果不公平的标准不被纠正,我们又如何与西方站在平等的立场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