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美国向日本投下了两颗原子弹,彻底击垮了这个曾经强大的岛国。日本天皇在巨大的压力下宣布投降,接受了多个国家的军事占领。世界舆论普遍认为,从此日本成为了美国的亲密盟友,不仅允许美军驻扎在自己的土地上,还接受了美国在经济上的援助和指导,迅速恢复并发展了经济。
在政治上,日本几乎对美国言听计从。美国希望日本朝哪个方向发展,日本就朝哪个方向走,完全没有反抗。然而,在这表面上的和平背后,潜藏着日本军国主义者对美国深深的仇恨,他们的愤怒和抵抗情绪一直没有消失。 日本的政治动荡和军事野心,常常与二战前德国的情况相似——日本政客在某些历史遗迹上参拜,而安倍晋三解禁集体自卫权,意味着日本的自卫队有可能变成可以发动战争的军队。美国政府对于这些变化视若无睹,究竟是自信,还是只因利益驱动而一味选择忽视这一切? 从1853年开始,美日之间便开始了复杂的互动。当年美国派出“黑船舰队”强行要求与日本通商,而此时的日本仍然是封建社会,武士刀和长矛是常见武器。起初,日本幕府拒绝与美国谈判,甚至准备通过武力对抗,但面对美军的先进火力,早已知难而退,不得不签订了《美日亲善条约》,让日本进入了美国的影响范围。 日本人尊敬打败他们的强者,佩里就是其中之一。然而这种敬意背后,蕴藏着日本变得更强、超越对方的决心和野心,也为后来与美国的冲突埋下了隐患。随后的明治维新使日本变得强大,经济和军事迅速发展,但他们的扩张野心也越来越明显。 二战爆发时,美国为了阻止日本扩张,采取了一系列经济限制措施。日本的仇恨也因此进一步加深,最终通过偷袭珍珠港,宣泄了对美国的积怨。美国没有预料到,这个曾经被自己“打开国门”的小国,竟然敢对抗美军。于是,美国不仅为珍珠港事件报仇,更在太平洋战场上展开了猛烈的攻击。 然而,尽管美军给予了致命打击,日军依然不服输。日本号召一亿国民为天皇玉碎,而美军则以原子弹作为压倒性的武器,最终让日本彻底屈服。但美国并没有彻底铲除日本的军国主义,反而选择了一个不一样的策略。尽管天皇在二战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推动了军国主义的扩张,美国并没有废除天皇制度。美国认为,如果废除天皇,会激起日本民众的强烈反感,并且可能在占领过程中遇到许多麻烦。 这种手软的做法,导致了后来的许多问题。战后,日本的军国主义并没有根除。日本的一些战犯并未受到应有的制裁,反而认为自己是“无罪”的。很多二战后幸存的老兵依然抱有恢复军国主义的想法,而日本政客也时常在某些神社进行参拜,这些行为并没有得到彻底的反思和纠正。 美国的战略虽然帮助日本经济实现了飞速增长,但也放纵了日本军事扩张的潜力。日本虽然表面上将军队改名为“自卫队”,并宣称不再具备发动战争的能力,但实际上,这支军队依然保留着强烈的军事扩张欲望。自卫队的成员大多具备指挥能力,一旦需要,能够迅速扩展规模,形成强大的战斗力。 尽管美国政府对此视而不见,日本自卫队的野心逐渐膨胀,令世界各国都感到不安。2012年,日本首相野田佳彦提出解禁集体自卫权,这意味着日本有可能重新具备发动战争的能力。安倍晋三接任后,继续推行这一计划,最终在2015年通过修改宪法,使自卫队具备了更多的军事行动权力。 然而,美国对此却没有采取任何实质性的反对措施,继续纵容日本的军事扩张。这种纵容让日本逐渐变得更加自信和危险。甚至在2023年,美国海军舰长伊川健治在仁爱礁事件中违背命令,开启了火控雷达,几乎引发战争。调查发现,伊川恨透了美国,因为他家人在广岛原子弹爆炸中丧命,他深藏的仇恨最终驱使他采取了挑衅行动,企图通过挑起战争来复仇。 这起事件敲响了警钟。美国的长期纵容让日本军国主义抬头,成为了全球的隐患。随着日本逐渐变强,这头“狼”迟早会露出獠牙。美国也逐渐意识到,一旦日本挑起冲突,甚至迫使美国参与其中,这将是极其危险的局面。因此,尽管日本目前仍处于美国的控制下,但其崛起的军国主义已成为美国最大的隐患,甚至有可能成为致命的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