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族王朝,也是中国从繁荣走向衰败的转折点。因此,明朝的历史在中国历史上占有特别重要的位置。明朝之所以导致中国由盛转衰,与其制度有着深刻的关系,了解明朝的历史,不能忽视制度所带来的影响。明朝灭亡后,清朝在许多政治体制上继续沿用明朝的做法,形成了“清承明制”的局面,这使得明朝的制度对后来的中国历史影响深远,持续了500多年。
那么,明朝的制度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呢?如果想深入了解这个问题,可以参考朱永嘉先生的《明代政治制度的源流和得失》一书。朱永嘉(1931—2023)是中国著名的历史学者,他对秦汉史、三国史和明史等领域有深入研究。他的《从万历到康熙:一次历史周期律的典型剖析》与《明代政治制度的源流和得失》可以视为姊妹作品,是了解明朝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以往的明朝史书大多只是简单介绍了明朝的政治体制,却没有深入探讨明朝体制的深层次影响。而《明代政治制度的源流和得失》则不仅追溯了其制度的起源,分析了其演变,还深入剖析了其对后世的影响,并警示后人“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的道理。
朱永嘉认为,明朝是中国历史上制度大变革的时期。朱元璋建立明朝后,进行了一系列制度改革,如废除宰相制度,分设三司,建立锦衣卫等。为了确保明朝的制度传承不变,朱元璋还专门制定了《皇明祖训》,要求后代帝王世代遵循。
朱永嘉在书中从五个方面介绍了明朝的制度,包括“立国建制”、“东宫制度”、“地方行政制度”、“司法制度”和《皇明祖训》对后代的影响。本文将重点介绍其中的立国建制、东宫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
立国建制方面,主要探讨了明朝初期废除中书省后的政治体制,以及内阁和太监机构(如二十四太监)的形成和关系。由于废除中书省,六部直接归皇帝领导,皇权空前膨胀,皇帝的政务负担加重。因此,朱元璋设立了内阁,由太学生协助批阅奏章。朱棣之后,由于皇帝懒政,宦官代替了皇帝处理奏章,最终,宦官掌握了“批红”的权力。朱永嘉指出,这一过程表明,制度设计不应仅依赖设计者的愿望,而应依据实际决策习惯。
东宫制度方面,朱永嘉详细探讨了明朝太子选择和培养的问题。朱元璋借鉴历代的经验,废除了东宫专属的幕僚集团,以避免皇帝和太子之间的权力斗争。为了培养太子,朱元璋特意将东宫建设成一个大型的图书馆,让太子终日读书,但这种教育方式也导致了太子们缺乏社会经验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明中期,许多权力大的宦官(如王振、曹吉祥、王直等)都与太子有亲密关系,宦官专权与东宫制度的缺陷密切相关。
朱永嘉还分析了明代分封制度的缺陷。朱元璋恢复分封制,原本是为了加强对帝室的保护,但由于东宫制度的不足,导致了太子无法有效控制藩王,最终引发了“靖难之役”。之后,明朝剥夺了藩王的兵权,将他们软禁在各自的封地,藩王逐渐变成了没有实权的“废物”,并成为了农民起义军的目标。
地方行政制度方面,朱永嘉首先回顾了历代地方与中央的关系,并探讨了地方制度的演变。在明朝建立初期,朱元璋为削弱地方权力,将原本的“行省”拆分成多个平行的机构,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然而,这种分散管理体制导致了地方行政效率低下,后期明朝不得不将这些机构合并,恢复了类似元朝时期的管理模式。
朱永嘉认为,管理中国如此广袤的土地,不得不采取多层级的管理体制,但这也带来了效率的下降。中央集权固然可以加强控制,但却失去了管理的灵活性。尤其在地方和中央权力相互牵制的情况下,行政效率常常难以提升。
在书的最后,朱永嘉总结道,“从制度层面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了民国时期的许多制度,而民国时期尽管没有了帝制,但在许多方面仍然保留了明清两代的印记。许多制度和结构,尽管名称不同,但实际上在许多方面是相似的。”
这段话提醒我们,无论是从正面还是负面来看,历史的影像总会在不同时期复现,明清的制度遗产,至今仍在影响着中国的政治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