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一生有两个最大错误:其一,是在与刘备青梅煮酒时没有果断除掉他,导致八年后赤壁之战爆发;其二,是没有在早期就识破司马懿的野心,错过了对这个后来的“冢虎”的制衡,最终导致了三国的覆灭,及后来的晋朝建立、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
很多人认为曹操是多疑且嗜杀的“奸雄”,但从三国史料来看,曹操也有义气的一面,做事时有时过于优柔寡断,过度顾忌面子和人情。他没有杀刘备,是因为担心斩了他会断了天下英雄的心志;而没有杀司马懿,是因为他没有确凿证据,只凭怀疑,再加上司马懿善于伪装,他错判了形势。曹操甚至过于信任自己和儿子曹丕,认为在他们父子的压制下,司马懿不可能翻天。然而,曹操错估了这个比自己小二十四岁、比曹丕大八岁的司马懿的深沉心机,最后司马懿不仅熬死了曹睿(魏明帝),甚至最终建立了晋朝。
在电视剧中,司马懿常被描绘成一个阴险老狐狸,或者冷漠的金鱼眼人物。然而,历史中的司马懿并非如此,他与诸葛亮几乎是同龄,二人同为异姓辅政大臣,彼此既是对手,又有着相互的尊敬。诸葛亮身材高大、相貌威武,司马懿则聪明、果敢且有韬光养晦的本事。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诸葛亮时带有些许贬义,而司马懿则是极高的评价:“天下奇才也!”
两人无数次交锋,互有胜负,可以说各有千秋。小说中的司马懿,更多是用来衬托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但即使以《三国演义》为依据,我们也能看到司马懿的确是一位非同凡响的对手,他几乎能通过“耐性”让诸葛亮逐渐衰弱。而诸葛亮最有可能击败司马懿的机会,就是上方谷之战。
上方谷之战,史料并未详述,而木门道之战的记载也存在两种不同的版本:一种是张郃追击诸葛亮时,司马懿力劝其停战未果;另一种说法是,诸葛亮故意命令张郃追击,张郃知道会有埋伏,但仍在司马懿的压力下不得不出征,最终被杀。陈寿在撰写《三国志》时,受制于当时的政治背景,可能没有完全客观地描述司马懿,但《三国演义》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三个特别令人疑惑的地方。
首先,司马懿在五十五岁高龄时,依然能轻松击败蜀汉第一悍将魏延。作为曹魏军政大权的掌控者,司马懿亲自带兵,与魏延单挑,仅三合便让魏延逃走。这个五十五岁老人,以如此出色的武功,显示出他并非普通老弱之人,堪比蜀汉五虎将。
第二个疑点是,诸葛亮本应有装备上的优势,却没有充分利用。当时诸葛亮引诱司马懿进入绝地,企图通过火箭和地雷来一举摧毁敌军,但历史的谜团在于——火药的地雷本应能炸裂,但为何在大雨中失效?在现实中,火药即使遭遇大雨,仍然能够爆炸,而历史却说大雨将火势熄灭了。
最后,第三个谜团就是诸葛亮如何预见天气。在赤壁之战中,诸葛亮凭借“呼风唤雨”的传说帮助自己,但在上方谷之战时,风云变化居然没有让他得以利用。可能有人会说司马懿得到了“老天的帮助”,但无论《三国演义》还是《三国志》,司马懿都未曾登上帝位。因此,诸葛亮的“天气预测”和“控制风雨”的能力,在这场战斗中并没有显现出来。
如果上方谷之战成功,诸葛亮或许可以一举歼灭司马懿,继续推进恢复汉室的战略。然而,随着雨水的浇灭,一切希望随之破灭。若此时司马懿被彻底摧毁,魏国的宿将几乎无一能与蜀汉抗衡,三国历史或许会因此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