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史这几天在看电视剧《丁宝桢》。整体而言,这部历史剧基本还原了历史,比较客观地展现了晚清名臣丁宝桢的一生功绩。只是剧情有些跳跃,收尾也略显仓促,与《大明王朝》《雍正王朝》相比稍逊一筹。
不过御史真正关心的并不是剧情,而是借此机会,从史实角度聊一聊丁宝桢在同治、光绪年间的政治地位和影响力,并与当时的其他七位总督作个对比。
---
丁宝桢的职衔与总督格局
光绪二年,丁宝桢被授予头品顶戴、太子少保,同时兼任兵部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署理四川总督一职,次年正式任命。
清代自乾隆时期起,全国设八大总督:直隶、两江、湖广、两广、陕甘、闽浙、四川、云贵。虽然名义上都是从一品大员,但因地理位置和所兼衔职不同,各自的权力与地位并不完全相同。其中直隶、两江、陕甘三位总督的地位相对更高。
在同治、光绪时期,尤其是光绪初年,全国督抚基本都出自湘军、淮军系统。当时八大总督分别是:
- 直隶总督:李鸿章
- 陕甘总督:左宗棠
- 两江总督:曾国荃
- 闽浙总督:杨昌濬
- 云贵总督:岑毓英
- 湖广总督:裕禄
- 两广总督:张之洞
- 四川总督:丁宝桢
其中,李鸿章、左宗棠、曾国荃、杨昌濬都是湘、淮集团的核心人物。杨昌濬虽名气不大,但他是湘军元老罗泽南的弟子,与左宗棠交情深厚,在镇压太平天国时立下军功。岑毓英虽不算湘、淮系,但靠太平天国战功跻身督抚,与李鸿章关系密切,可算“半个淮系”。张之洞则是清流派代表,非湘非淮,却因受慈禧太后宠信,加上家族背景雄厚,得以外放总督。八人之中,只有裕禄是旗人,他是满洲正白旗出身,父亲崇纶做过湖北巡抚,家世显赫,典型的满洲亲贵。
相比之下,丁宝桢既不属湘、淮集团,在朝中也没有强力靠山。贵州平远州丁氏,正是从他这一代才开始在仕途崛起。这让他在八大总督之中显得格外单薄,影响力也自然不如其他人。
---
丁宝桢的仕途经历
丁宝桢咸丰三年考中进士,入翰林院做庶吉士,本该在京城仕途发展。不料母亲去世,他按礼制回乡守制。恰逢贵州爆发苗民起义,巡抚蒋霨远上奏请他协助平乱,丁宝桢临危受命,以书生身份出山,却展现出军事才能,很快平定了叛乱,并因功升任岳州、长沙知府。
同治二年,他从长沙知府直接升为山东按察使,仕途可谓顺利。此后大半生都在山东任职,从布政使到巡抚,一步步稳扎稳打。由于山东是京畿屏障,僧格林沁当时驻军于此,丁宝桢深得其赏识,又得到山东巡抚闫敬铭举荐,慈禧太后破格提拔他为山东巡抚。
在山东任上,他政绩显著,既剿捻有功,又以清廉自守,深得百姓爱戴。尤其是他处决太监安德海,更使其声名大噪。只是剿捻的主帅是直隶总督李鸿章,丁宝桢算是配角,两人之间难免发生摩擦,丁在山东的施政也受到一定掣肘。光绪二年,他被调任四川总督,山东巡抚一职则落入李鸿章的同乡李元华之手,不排除李鸿章暗中运作的可能。
---
丁宝桢的局限与价值
尽管丁宝桢政绩突出,且以清官形象深入人心,但在晚清官场,想要站稳脚跟必须要么有朝中靠山,要么出身湘淮集团。丁宝桢两者皆无,因此在权力核心中始终难以占据重要地位。所幸他个人能力过硬,声望又高,朝廷与同僚也不好为难他,于是让他稳稳地做四川总督。
如果放在清朝前期,比如雍正年间,以丁宝桢的操守与政绩,很可能入阁拜相,甚至担任大学士。但在晚清这个腐败、派系林立的时代,他更像是一股“异类清流”,能成为官场标杆,却难以进入权力顶层。
---
总结
丁宝桢是个典型的清官,他以民生为重,廉洁自守,治理有方。在满是利益集团和权力角逐的晚清,他虽难比肩李鸿章、左宗棠等权臣,却以清正、刚直赢得百姓敬仰。他的仕途或许受制于大环境,但其人格与政绩,依旧值得后人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