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2月的一天,在徐州的刘峙旧公馆里,第三野战军第8兵团宣告成立。这支兵团下辖24军、25军、26军和34军,总兵力约12万人,规模不小。然而在三野的四个兵团中,8兵团并不算最耀眼:不像9兵团浴血长津湖,10兵团奋战金门那样留下广为传颂的故事,再加上存在时间短,往往容易被忽略。但若仔细看它的组成和将领搭配,还是颇有看点。
兵团的领军人物
8兵团司令员陈士榘是山东八路军的代表人物之一,曾任华东野战军参谋长,还带领部队独立西进,打出“十万大军下洛阳、夺取开封”的经典战例,在大兵团作战指挥上堪称华野将领中的佼佼者。
兵团政委袁仲贤则显得“意外”。他曾在胶东军区任许世友的副手,长期在地方部队任职,突然被任命为兵团政委,让不少人惊讶。但其实这也合情合理。当时华野各大军区都有代表进入兵团高层,唯独胶东缺席。许世友因养病暂未复出,林浩又已调离军队,最终只好由资历最老的袁仲贤担纲。袁1924年就入党,是黄埔一期生,参加过北伐、南昌起义,还留学苏联。他资历甚至比徐向前、陈赓都早,担任兵团政委既合身份,又因性格忠厚,与脾气刚烈的陈士榘相处融洽,成了绝佳搭档。
其他主要将领
兵团参谋长何以祥出身特殊。他最初是川军士兵,部队被贺龙收编后才走上红军道路,后来凭勇敢和善带兵的本事一路晋升。在抗战中,他率部作战屡立战功,部队甚至被誉为“陈军长袖中的小老虎”。他也是华野3纵的首任司令员,该纵以爆破攻坚著称。但因1948年伤病离队,错过了解放战争中的几大战役,最终1955年授衔时仅获少将,这与他的资历和功劳并不完全匹配。
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江渭清,虽然是政工干部,但也经历过8次负伤,可谓久经沙场。他曾长期和王必成搭档,把部队打造为一等主力。后来升任兵团副政委,地位一度高于王必成。
兵团下属部队与战场表现
8兵团部队来源复杂:24军、25军出自新四军,26军源自鲁中八路军,34军则是淮海战役中起义的何基沣部。24军和26军尤为突出,几乎参与了华东战场的所有主要战役。
不过,8兵团的“存在感低”,主要是因为渡江之后建制被频繁打乱。渡江战役时,24军和25军被临时划归其他兵团,8兵团手下改为20军、26军、34军和35军。35军首先攻占南京,并承担警备任务,却因干部不当训斥美国大使引发舆论风波,随后34军接替担任警备,赢得市民好评。此后,8兵团主要负责南京警备,几乎没有再参加大的战斗。到了1949年7月,兵团番号被撤销,所属军分别归属三野或其他兵团。
后续与影响
1951年2月,因东南沿海局势紧张,华东军区重建第8兵团,由王建安任司令员,郭化若任政委,下辖23、24、25军。但一年后番号再次撤销。
值得一提的是,在“紫石英号事件”中,开出第一炮的炮团隶属8兵团。事件后,政委袁仲贤代表与英方谈判,展现出出色的外交才能。新中国成立后,他被调入外交系统,先后担任驻印大使和外交部副部长。若不是转入外事工作,他在1955年大授衔时至少应是中将。
总的来看,8兵团虽不像其他兵团那样留下广为传颂的大战事迹,但它在关键时刻承担了南京警备与外交接触等特殊任务,仍在解放战争和新中国初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