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总后勤部的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邱会作被任命为总后勤部长。随着职务的提升,他在军中的地位逐渐上升,但也随之出现了新的矛盾:究竟谁来主导工作。
当时,邱会作的军衔是中将,而李聚奎则是上将。按照通常的规矩,军衔高的人往往在工作中更具主导权,这不仅体现军功,也体现资历。在军队中,真正拥有最终决策权的往往是党委书记。邱会作刚到总后勤任职时,党委书记的人选并没有明确下来。由于李聚奎资历更深、军衔更高,一段时间内便由他主持党委工作,这在当时看来也算顺理成章。
然而,情况出现了变化。军委成立了一个“军委办公会议”,成员包括罗瑞卿、杨成武、谭政、萧华、萧向荣和邱会作。他们分别负责总参、总政、总后勤以及军委办公厅的事务,主要处理军委的日常工作,相当于军队的核心决策层。邱会作因此直接接触到许多核心信息和工作安排,而在党委书记未定的情况下,由李聚奎主持会议,就显得有些尴尬和不协调。
渐渐地,内部形成了两种声音:一方认为李聚奎应当担任党委书记,另一方则支持邱会作。但这个职位并不是通过投票选出的,而是由上级决定,所以支持率并不能左右结果。最终,在一次军委扩大会议上,明确由邱会作负责党委工作。这就导致了一个特殊的局面——军衔较低的邱会作,成了军衔更高的李聚奎的领导。
此后,两人在工作中难免出现矛盾。比如,有一次因地方困难,总后勤准备支援一些物资给地方,但邱会作得知后立刻下令追回,坚称这些是战备物资,不容挪用。这样的决断让李聚奎难以认同,双方因此产生分歧。
1966年,李聚奎被调离总后勤,转任高等军事学院院长。表面上看是一场正常的人事安排,但背后多少与两人的矛盾有关。据邱会作后来回忆,李聚奎常常跑到总政治部去“告状”,内容并不严重,却总给人添堵。为了避免内部摩擦,也可能是为了让邱会作更顺利开展工作,上级最终将李聚奎调离。
李聚奎走后,新的搭档是一位中将。这时,邱会作在总后勤部的影响力已经十分稳固,他在部门中的主导地位也彻底确立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