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海军偷偷袭击了停泊在夏威夷珍珠港的美国太平洋舰队。袭击发生后,第二天,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国会发表了著名的“国耻日”演讲,宣布从珍珠港被袭击的那一刻起,美国和日本实际上已经处于战争状态。当天午后,罗斯福正式签署对日宣战的文件。由此可见,日本的突袭并没有让美国屈服,反而把一个原本沉睡的强国彻底唤醒并激怒了它。
策划这次偷袭的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事后曾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我们唤醒了一个沉睡的巨人。换句话说,日本清楚此举会招致严重后果,但仍然发动了进攻——这就引出一个关键问题:在明知道会被报复的情况下,为什么日本高层和山本五十六还要冒险发动珍珠港袭击?他们真的认为能承受住美国的反击吗?
要理解这一决策,需要把目光放回当时日本的国内外形势。对外,日军连年对外扩张:从朝鲜到中国,再到东南亚,日本接连军事行动并取得一些战果,控制了太平洋上多个岛屿,甚至占领了美国的关岛。对内,日本军力也达到了高峰:1941年日本的军工产能强劲,飞机产量显著,航母数量在当时也占有优势。这些胜利和实力使得许多日本人产生了几乎盲目的自信:他们认为日本军队战无不胜,而美国军队则被视为“软弱、追求享乐”的对手,不够有牺牲精神。
但更直接的导火索是美国对日本采取的经济制裁。自1937年起,随着日军在亚洲的扩张,美国逐步通过禁运和废除双边条约来限制日本的军需物资。特别是在日本占领原法国在东南亚的殖民地之后,为了切断其对中国的补给线并遏制日本扩张,美国在1940年至1941年间逐步扩大禁运范围,最终对石油实施了全面禁运。对当时严重依赖进口石油的日本来说,这一举措几乎等于斩断了其军事机器的“咽喉”。日本海军当时估算,现有石油储备最多维持一年半左右;一旦石油断供,飞机、坦克、舰艇都将失去作战能力。
在这种“时间不多了”的压力下,日本军部内部发生了激烈争论。部分人主张通过外交谈判争取解除制裁,但主战派认为与其被动等死,不如主动出手,用一次决定性的行动来改变局势。东条英机在1941年10月成为首相后,主战观点占了上风,决策逐步走向了对美宣战。军方的逻辑很清晰且危险:既然短期内无法与美国在长年消耗战中抗衡,就要在有利时机内发动迅猛的一击,争取在最短时间内摧毁美国在太平洋的反击能力,使美国丧失继续战争的意志,从而被迫谈判并解除制裁。
山本五十六在这样的战略框架内被赋予了执行任务的角色。他意识到,若战争拖延下去,美国凭借更大的工业和人口资源必然赶超并反扑,因此必须在战争初期尽可能地打出震撼效果。珍珠港正是他认为能够“快速削弱”美国太平洋舰队的目标:只要把美国舰队摧毁得够彻底,就能打击美国的军事信心与民意,迫使其接受和解条件。许多日本民族主义者也相信西方的“放纵与软弱”会在遭受重创后催生求和的声音——这种盲目的自信在当时日本社会十分普遍,把国家命运当作一次押注,把胜利视为唯一出路。
另一方面,日本海军在国家资源投入和军费分配上占据优势,海军自身也有巨大的压力去证明其价值:大量资金、物资与人力被集中投向海军建设,社会动员的结果使得海军高层无法坐视不作为。在这种政治、经济与心理多重因素的推动下,即便山本五十六清楚战争可能带来严重后果,他作为军事执行者也只能顺从决策并尽力完成任务。
珍珠港袭击在短期军事效果上对日本是成功的:美军遭受重创,太平洋舰队在短期内损失严重,日军因此一度欣喜。然而,从更宏观的政治与战略角度看,这是一个重大的错误。珍珠港事件激起了美国全民的愤怒与团结,原本在是否参战问题上存在的分歧迅速消失,美国坚定地投入全面战争;与此同时,世界各国更紧密地联合起来对抗法西斯轴心国。日本原本期望通过一次闪击把对手打懵并促成谈判的设想彻底落空,反而把自己推向了长期且最终失败的战争之路。
总结来说,珍珠港事件既是日本在资源与时间压力下的激进选择,也是当时过度自信与战略误判的产物。短期的军事胜利无法抵消长远的政治后果:唤醒了一个“沉睡的巨人”,并最终为自己套上了致命的绳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