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带你穿越时空,解锁尘封的精彩瞬间!
今日10月3日
全文 3165字,阅读约需要 7分钟
五丈原秋风猎猎,诸葛亮的生命在这里走到尽头。
他的一生,是北伐的坚持,更是蜀汉命运的缩影。
这段历史,不只是成败,更藏着千年不灭的余音。
文|潇湘倦客
>一颗流星划破夜空,坠落于五丈原军营,诸葛亮的人生大幕缓缓落下。
蜀汉建兴十二年八月廿八(公元234年10月3日),五十四岁的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军营中。这位被誉为“天下奇才”的蜀汉丞相,最终在第五次北伐途中赍志而终。
诸葛亮一生所追求的是兴复汉室的宏大理想,从他追随刘备起,到五丈原病逝,始终未曾放下这个目标。
他去世的那一天,不仅是蜀汉政权的巨大损失,更是理想主义在现实面前的一次悲歌。
五丈原位于今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境内,为秦岭北麓黄土台塬的一部分。这里南面依着秦岭,北面望着渭水,两侧沟壑纵横,地势险要。据说原上最窄处仅五丈,故得名“五丈原”。
此次北伐,诸葛亮选择在这里驻军,不只是因为此处地形险要,更是准备在此打一场长期消耗战。他深知蜀汉国力有限,难以速胜,于是让士兵和当地百姓一起开荒种地,屯田自给,解决粮草供应问题。
然而,天不遂人愿,在与司马懿对峙百余日后,诸葛亮的身体却每况愈下。蜀汉后主刘禅派尚书仆射李福到前线去探望,诸葛亮托付李福,希望蒋琬接替自己,李福问蒋琬之后是谁,诸葛亮又指名费祎,李福再问费祎之后呢,诸葛亮没再回答。
诸葛亮究竟是怎么死的?历来众说纷纭。
第一种说法,来自《三国志》。陈寿写得很简洁:“疾病,卒于军。”意思是他长期操劳,身体拖垮,最后病死。结合《诸葛亮集》里零星的记载,可以看到他常年“食少事烦”,时常咳血、吐血,很可能是积劳成疾。
第二种说法,出自《魏书》。那边的记载就更戏剧化了:说诸葛亮粮草见底,心忧成疾,甚至在斜谷一带病发身亡。这其实带着浓厚的“敌国立场”,把他的死写成是因粮尽势穷、无奈败走。
第三种说法,见于东晋习凿齿的《汉晋春秋》,称诸葛亮死在“郭氏坞”。问题是,“郭氏坞”到底在哪,如今已难以考证。
至于现代学者,有人从医学角度推测:他可能是慢性胃病或消化道溃疡长期恶化,也可能是早年南征时染上疾病(比如血吸虫)引发肝硬化,再加上精神压力极大,最后导致身体全面崩溃。史书里确实有“亮数吐血”的记载,这与过度劳累、情绪紧张密切相关。
而在诸葛亮去世前,其心理压力极大。北伐屡屡受挫,蜀汉几位中坚将领先后去世,诸葛亮承受的打击比常人要大得多。他不仅要指挥前线,还要操心后方政务,长年“事无巨细,必亲自裁决”。在五丈原的秋风中,他已然是燃尽生命的“强弩之末”。
诸葛亮自蜀汉建兴六年春(公元228年)至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共进行了五次北伐,几乎每次都是因粮草不济或战术失误而退兵。
第一次北伐,本来形势大好,天水、南安、安定三郡相继叛魏,响应汉军,曹魏关中大震。但因错用马谡守街亭,导致惨败,不得不无功而返。
第二次北伐,魏将郝昭死守陈仓,诸葛亮无论使用什么计谋,都没办法攻克。蜀致使军在陈仓城下逗留二十余日,魏军援兵赶到,而军中粮食也耗尽不得不选择退兵。
第三次北伐,总算是有所些许收获,蜀军经过鏖战,攻占了武都、阴平两郡,使蜀国的领土面积有所扩张。虽然胜利不大,但也算是一点点安慰。
第四次北伐,诸葛亮兵临祁山,与司马懿对峙数月,眼看就要攻下,结果因李严运粮不足而被迫撤退。
第五次北伐,诸葛亮吸取教训,命令士兵在渭水边屯田,准备和魏军打消耗战,却不幸病逝五丈原。
诸葛亮的北伐战略历来备受争议,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他拒绝采纳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谋”。
魏延的策略是派一只奇兵出子午谷突袭长安,趁着曹魏反应不及,迅速拿下潼关,阻断洛阳魏军向关中增援的道路。等到诸葛亮大军一到,在彻底堵死武关和蒲坂渡口,然后在关中实行各个击破。魏延的设想很激进,他认为蜀汉实力悬殊,唯有这样才能占领富裕的关中地区,恢复汉室才有可能实现。
但诸葛亮却认为这个计划过于冒险,他的战略重心主要放在了陇右。这也导致了曹魏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后便在西北部署了重兵,成为诸葛亮北伐必须面对的正面强敌。
诸葛亮认为“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的进军策略,意思是,打仗要稳,要保证万无一失。这种策略看似稳妥,但实际上违背了用兵神速、奇正相合的用兵之道。
从战争结果来看,诸葛亮的确太过谨慎。蜀军一次次和魏军在西北正面硬耗,五次北伐都没能突破陇右防线。更没伤到魏国陇右的筋骨,而关中肥沃的土地也只能是望而生叹。
所以,后人常常在这里发问:如果诸葛亮当年真敢放手一搏,采纳魏延的建议,会不会改写三国格局?抑或只是更快葬送蜀汉的元气?这道历史的假设题,恐怕永远没有答案。
诸葛亮北伐失败的另一重要原因是人才匮乏。三国之中蜀汉实力最弱,人才储备也不足,而诸葛亮在人才使用上也有失误。
错用马谡:马谡是马良的弟弟,与诸葛亮关系不错,在南征时也有贡献。但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时用马谡守街亭,结果这位没有实战经验的参谋葬送了整个战局。
错杀刘封:刘封因为关羽败亡时坐视不理,而后逼反孟达,丢了上庸三郡。诸葛亮担心刘备死后难以控制刘封,便劝刘备将其处死。然而在蜀汉亟需人才之时,处死勇猛善战的刘封无疑是一大损失。
错防魏延:作为荆州跟随刘备的老部下,魏延能力非常不错。但诸葛亮对他不够信任,甚至处处防备。诸葛亮死前安排与魏延素有积怨的杨仪主持退军,又让魏延断后,杨仪害怕魏延在得势后将不利自己,于是散布魏延造反的流言,起兵追而杀之,蜀汉因此折损一大将,让本来人才不多的蜀汉雪上加霜。
事必躬亲的工作风格也使他无法培养出足够的接班人。诸葛亮自刘备托孤后,“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甚至“汗流终日”,这种工作方式不仅严重地损害了他的健康,同时也阻碍了人才的锻炼与成长。
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后,北伐事业仍在继续,但已经失去了那个能“运筹帷幄”的核心。姜维接过大旗,却始终带着几分孤勇。
后人常说:“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句话并非完全笑谈,蜀汉后期人才凋零确实严重。廖化年轻时不过是一员偏将,晚年却要屡屡披甲出阵,这本身就是国家后劲不足的明证。
人才的凋零,会使一个国家慢慢失去了自我修复的能力。到了蜀汉后期,就算还有姜维这样的孤胆英雄,也难以挽大厦于将倾。可以说,人才之殇,才是真正压垮蜀汉的最后一根稻草。
诸葛亮北伐失败的原因有很多方面:
其中蜀汉国力过于弱小,无论土地面积还是人口都只有魏国的几分之一;荆州和上庸之失,使蜀汉失去了伐魏的重要跳板;
陈寿在其《三国志》中写诸葛亮用兵谨慎有余,而变通不足;而同时代的东吴张俨在《默记》中认为诸葛亮若非过早去世,其北伐将获得成果;北宋司马光在修《资治通鉴》中论述说“诸葛亮自负才能,逆天而行,自取败之也”,认为诸葛亮的北伐不顺应天命,自然不会成功
诸葛亮的形象很复杂。在对手眼中,他是谨慎到固执的对手;蜀人眼中,他是鞠躬尽瘁的丞相;后世文人笔下,他更被塑造成“智圣”的化身。
诸葛亮去世后,蜀军按他生前意愿低调行事秘不发丧,有序撤退。数日后,当司马懿进驻蜀汉留下的军营时,看到军营虽然空无一人却井然有序。司马懿不禁感叹:“天下奇才也!”
诸葛亮的一生,几乎就是蜀汉兴衰的缩影。辅佐刘备建立蜀汉政权,促成三国鼎立之势;而又五次北伐失败,汉室终究未能中兴。他自己也长眠在了五丈原的风雨之间。若只看成败,诸葛亮似乎是个失败的理想主义者;但千百年来,人们提起他,却从不吝惜敬意。
然而历史的冷酷在于,诸葛亮最终没能改变结局,蜀汉依旧走向灭亡。但历史的温情在于,人们记住了他的人格与精神。哪怕北伐失败,他留下的,却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典范。
公元234年10月3日,一颗巨星就此陨落。他未能实现兴复汉室的理想,但却用生命书写了一曲理想主义的赞歌。
诸葛亮去世后,蜀汉又勉强维持了三十年。269年,西晋代魏,三国时代落下帷幕。
参考资料:
《三国志》陈寿
《三国志·注》裴松之注
《魏书》
《资治通鉴》司马光
《诸葛亮健康状况及死因医学分析》王建平
————☀本文完结☀————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不错,
欢迎关注、点赞、转发、收藏、留言❤
926年,辽太祖阿保机病逝扶余,引发草原帝国的权力之争
1885年左宗棠病逝福州:从湘阴到天山,从湘军将领到民族脊梁
成吉思汗之死:帝国崩裂的倒计时,八百年未解的真相
忠臣末路:一代书宗颜真卿遇害,还原那场千古悲歌。血书、绞索与大唐风骨
1424年朱棣驾崩:永乐大帝的辉煌与隐忧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