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一直被视为地底下的“黑金”。随着常规油藏越来越少,稠油——这种黏稠度高、流动性差的重油——逐渐成为各国眼中的宝贵资源。虽然开采难度大,但储量丰富,如果技术跟得上,能在未来很长时间里填补能源缺口。 全球范围内,美国、加拿大、委内瑞拉和中国是稠油的主要“仓库”。美国加州和阿拉斯加油田资源量尤其惊人,总量估算在120亿吨左右,这个数字足够支撑几代人的使用。中国的情况也不容小觑,探明储量已经超过30亿吨,其中海上稠油就超过6亿吨,开发潜力巨大,这对降低原油进口依赖意义重大。 美国的稠油现状 在美国,稠油资源主要集中在加州和阿拉斯加。加州的克恩河油田是“老大哥”,资源量高达30亿吨。早期人们以为这里只有常规油,结果越挖越深发现了厚厚的稠油层。现在依靠蒸汽注入和泵送技术,采收率能超过一半。阿拉斯加北坡的情况则更特殊,重油被冻土覆盖,开采需要专门设备,虽然产量稳定,但增长缓慢。
截至2025年上半年,美国原油日产量达到1341万桶,其中稠油贡献不小。尤其在二叠纪盆地,虽然以页岩油著称,但重油层也在发挥作用,平均开采成本能控制在每桶16美元左右。与此同时,美国还从加拿大和委内瑞拉大量进口稠油,2022年进口量高达270万桶/天。 不过,稠油开采并非没有代价。加州一些油田因泄漏造成土壤污染,工人不得不戴着口罩处理溢油,长期作业非常辛苦。环保压力一直是美国稠油开发绕不开的问题。 中国的稠油开发 中国的稠油分布在陆上盆地和海上油田。探明储量超过30亿吨,其中海上部分就有6亿吨,占全国的五分之一。克拉玛依、辽河、胜利油田是三大支柱。克拉玛依自上世纪50年代就发现重油,如今年产量占全国的四成,低硫、易炼,能产出高品质柴油和润滑油。渤海湾也探明了7.4亿吨稠油,但动用率只有12%,未来潜力巨大。 2025年,中国的原油总产量目标稳定在2亿吨以上,其中稠油年产量约2000万吨。海上稠油借助热采技术,年产量突破130万吨,全年有望达到200万吨。南海惠州19-6油田在2025年3月宣布探明储量超1亿吨,单井日产原油400多桶,同时伴生天然气产量可观。这类新发现为中国稠油开发注入新动力。 中国稠油多分布在1000到1500米的砂岩层中,开采难度比美国大,成本也略高。但一个优势是伴生天然气储量丰富,可以实现“油气双收”。近年来,中国不断提升热采、聚合物驱和二氧化碳注入等技术,推动自给率稳步上升。 对比与趋势 从总量上看,美国稠油资源估算值高,技术成熟,采收率高,但环境代价大。中国探明储量稍少,但开发速度快,深层稠油和海上稠油潜力巨大。2025年,中国原油进口量为1110万桶/天,占消费总量的74%,加快稠油开发有助于缓解能源压力。 美国的优势在于老牌油田和先进技术,二叠纪盆地日产量超660万桶;中国则靠持续技术升级提升产能,像辽河油田的三次采油和渤海的冷热采系统都在提高效率。 结语 稠油已成为全球能源版图中的重要一环。美国凭借资源优势和技术积累,仍是世界重油开发的“先行者”;中国则以快速增长和新发现不断缩小差距。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未来谁能在环保与成本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谁就能在这盘“稠油棋”中占得先机。 毕竟,石油不仅决定汽车加满一箱油的价格,也关乎国家能源安全与国际博弈的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