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宋对柴氏宗族的“善待”,其实是一种无懈可击的阳谋。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在逻辑上看,这里面暗藏玄机。
很多人会认为,赵匡胤篡夺了柴氏孤儿寡母的天下,出于道义当然应该善待柴氏后人。这在道德层面似乎没问题,但若从政治逻辑来分析,事情并非如此。
要明白其中的深意,先要弄清楚后周世宗柴荣的身份。事实上,柴荣原名郭荣,是后周太祖郭威的养子,一直以郭姓示人,直到去世。他的儿子继位时叫郭宗训,而不是柴宗训。也就是说,郭荣已经名正言顺地是郭威的儿子,宗法关系上属于郭氏皇族,而柴家只是外戚。按照古代宗法制度,郭荣若以郭姓为正统,就意味着后周的皇位是郭家的传承。
然而,赵匡胤上位后,刻意让郭荣恢复“柴”姓,把郭氏和柴氏切割开来。这样一来,后周的皇位就变成了“郭家传给柴家”,不再是父子相继,而更像是一次异姓之间的“禅让”。既然郭家能“禅让”给柴家,那么柴家“禅让”给赵家也顺理成章。这与当年曹魏接受汉献帝“禅让”,后来又把皇位传给司马氏的逻辑如出一辙。
这种安排最大的妙处就在于,它不仅削弱了郭氏宗亲的影响力,还能塑造赵宋宽厚仁义的形象。毕竟在中国历史上,篡位者往往对前朝皇族痛下杀手,鲜少有人强调“善待”。赵匡胤此举,看似是出于仁义,实际上却是以一种高明的方式化解了郭氏对赵宋政权的潜在威胁。既让天下人觉得他宽厚,又能在政治上扫清隐患,可谓一石二鸟。
后来赵光义继位,因为“烛影斧声”的传言,皇位的正统性受到质疑,更需要这种“禅让”说法来支撑赵氏政权的合法性。
至于柴氏后人的善待,其实也并非一以贯之。宋仁宗时期,朝廷还下令寻找郭荣的后代,结果找不到,只好从柴氏族谱中挑选旁支后人,册封为崇义公,负责祭祀周室。换句话说,被善待的所谓“柴氏”,与郭荣那一脉关系甚微,只是政治需要下的象征性安排。
类似的情况在明清更替时也出现过。满清入关后,朱氏皇族几乎被屠戮殆尽,最后找来一个名叫朱之琏的旁支,册封为延恩侯,以此来显示皇恩浩荡。至于真假,甚至名字和字辈都对不上,已经无人考证。
所以说,赵宋善待柴氏,看似出于仁义,实际上是一个高明的政治布局。既稳固了政权,又营造了名声,这就是阳谋的高明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