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在一次考试中兴奋过度,以至于发疯。看到这一幕,许多人围在集市上,不敢再轻视这个曾经被视作疯子的书生。这个人就是范进,吴敬梓小说《儒林外史》中的经典人物。当他听到自己中举的消息时,极度的喜悦让他失控,反而在喜庆中显得有些可笑。有人觉得,这个故事讽刺了范进努力一生却没有如愿,实际上,范进的结局与他奋斗的历程远不止表面那么简单。
范进是一个典型的农民出身的年轻人,他心中有一个坚定的目标,那就是通过科举考试改变自己的命运。在当时,科举无疑是改变社会地位最直接的途径。于是,二十岁的范进踏上了这条充满挑战的道路,充满信心,然而,他并未预料到这条路如此崎岖。尽管多次失败,范进从未放弃,每一次失败都让他更加坚定要金榜题名的决心。
然而,尽管经过了二十多次的科举考试,范进依旧只是个未成名的“童生”,连秀才都没考上。每一次落榜,意味着他付出的努力化为泡影,但他始终没有放弃过。终于,在一次广州的院试中,范进遇到了一个改变他命运的人——周学道。
周学道与范进有着相似的经历。周进的命运同样曲折,尽管他在学术上努力了大半辈子,却始终未能考上秀才。年过六十,周进仍然连秀才的身份都未得到。更让他痛心的是,他的学生们早已成了秀才,而他却始终未能突破这一关。周进常常受到旁人的冷眼,甚至有新秀才梅玖在宴会上嘲笑他。梅玖在诗歌上挑衅周进,让周进感到无力反击。
有一天,周进经过贡院,心中积压已久的委屈和对科举的渴望爆发出来,他不禁冲上去撞在贡院的天字号板上,回忆起自己多年的屈辱,痛哭流涕。听到动静的一群商人赶来了解情况,得知周进的遭遇后,他们深感同情,于是决定资助他,捐赠了一个监生的名额。周进因此获得了突破重重障碍的机会,直接进入了举人考试的资格。
在此之后,周进顺利通过了乡试,逐步获得了权力,并最终成为了广州院试的主考官。而这一场考试,正是范进命运转折的关键时刻。
范进当时已经是个年纪较大的书生,衣衫破旧,身形瘦弱,手上冻得直发抖。作为主考官的周进,看到这个模样的范进,不禁心生怜悯。他回想起自己的遭遇,决定给范进一个机会。范进历经多次考试,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经验,文章早早写好交上,周进在批阅时,最初并没有太高的评价,甚至觉得范进的文章杂乱无章,写得不堪入目。但他并未急于打断,而是重新拿起范进的文章,反复阅读,终于发现其中的潜力。经过几番阅读后,周进惊叹于范进文章的深刻,认为这篇作品堪称“天地间至文,真乃一字一珠”。
最终,范进凭借这一篇文章,一举中举,成为了秀才。但他并没有因此过于激动,因为在当时,秀才不过是获得了考取更高资格的机会,地位并不高。第二天,当范进准备回家时,周进又特意找到了他,鼓励他继续努力,暗示他未来必定会成功。
回到家后,范进的家人得知了他中举的消息,兴奋得无法自已。此时,范进的岳父胡屠户也刚好回家,他带着大肠和酒回来为范进庆祝。可胡屠户一边送酒,一边挖苦范进,说自己积了德才让女儿嫁给他,而范进中举不过是走了运。范进对这些话只能低声应对,因为他的生活和经济状况并不好。作为一个成年男人,范进不仅没有养家糊口的能力,甚至还需要依赖岳父的支持。
到了六月份,乡试将至,范进想参加考试,却没有足够的费用。他再次向岳父胡屠户求助,却遭到拒绝,胡屠户认为范进已经是秀才,但依然想参加举人的考试,实在是天方夜谭。于是,范进决定借钱偷偷去参加乡试。几天后,他考试回来,家里已经饿得快要揭不开锅了,胡屠户也没少骂他。
当范进前去集市卖鸡时,突然传来中举的消息。范进的母亲听见后吓了一跳,赶忙派邻居去找范进。邻居找到范进后,急忙告知他中举的好消息,范进不信,以为这是骗局,但最终还是跟着回家。当他看到家里悬挂的捷报时,顿时愣住,随即喜极而疯,连水都没能清醒过来。
人们看到范进中举后,纷纷想方设法巴结他,而他发疯的样子成了热议话题。有人建议让范进的岳父胡屠户去唤醒他,告诉他一切只是个梦。胡屠户赶紧赶回家,想借着范进最怕自己的心理去“治”范进。然而,看到范进的模样后,胡屠户意识到事情并不简单,他已经无法轻易责骂范进。最后,他借着酒劲轻轻拍了一下范进,终于让范进从发疯的状态中清醒过来。
然而,这一系列的变故并未就此结束。范进的母亲由于过度的激动,最终没有从这场冲击中恢复,几天后便去世了。范进痛失母亲,守丧三年,直到三年后才参加会试,并顺利考取进士。在社会背景下,改变命运的方法少之又少,科举无疑成了很多人唯一的希望。
范进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目标,成为了一个高官,并最终改写了自己的命运。而曾经嘲笑过他的梅玖,却依然停留在低谷,依旧未能改变自己的命运。范进的命运就这样实现了“风水轮流转”。曾经的失败与屈辱,最终化作了他的一步步高升,他用自己的努力和坚持,改变了自己的未来。
范进中举发疯的故事,表面上看似在讽刺他,但实则也在批判科举制度对人心的毒害。范进的经历其实是当时许多读书人的缩影,他们为了改变命运,拼尽全力,却往往不得不承受屈辱与苦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