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开讲
前言
在北京中轴线正阳门的北边,曾经有一座气势非凡的砖石建筑——它是单檐歇山顶的样式,在清朝被称为“大清门”。关于这座门坊,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辛亥革命后,有人提出,因为“大清门”匾额是用罕见珍贵的青金石制作的,如果把它翻过来刻上“中华门”三个字,就能节省人力财力。可当工匠们真的将匾额取下翻过时,竟惊讶地发现背面早已写着“大明门”。原来在明清交替时,清朝统治者早已动过心思。
“大清门”是清代皇城的正南大门,地位极其重要。传说同治皇帝的皇后阿鲁特氏,曾与慈禧太后发生争执,她气话中说自己是“从大清门抬进来的”,暗讽慈禧并非正统中宫出身。
事实上,这座“中华门”最初修建于明永乐年间,仿照南京皇宫的洪武门而建,名字便叫“大明门”。它既是皇城的正南门,也是大明王朝象征性的“国门”。因为门内正对的是御道,地位尊崇,所以在皇帝大婚时,只有皇后的凤辇才能经由大明门入宫。问题随之而来:明朝二百多年间,究竟有多少位皇后享受过这一隆重礼遇?而为什么又有些皇后不能从大明门进入紫禁城呢?
---
大明开国至永乐年间:宫中册立为主
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后,册立结发妻子马氏为皇后。但他们夫妻早已成婚多年,因此册立仪式直接在宫中完成,并没有大明门入宫的环节。
此后几代皇帝——无论是建文帝朱允炆册立皇后马氏,还是永乐帝朱棣册立徐皇后,乃至仁宗、宣宗时期,基本都是在宫中进行册立。那时的规矩尚未固定,皇后入宫未必都经过大明门。
---
英宗时期:第一位从大明门入宫的皇后
直到正统七年(1442年),情况才有了改变。年仅十六岁的英宗朱祁镇迎娶钱皇后,她成为大明历史上第一位由凤辇从大明门迎入紫禁城的皇后。仪式隆重:前有卤簿、乐队,后有仪仗随行,皇后乘凤辇穿过大明门而入,象征身份的至高与尊贵。
然而,这位开先例的钱皇后虽得体面入宫,但命运并不顺遂,最后虽谥号尊贵,却几乎差点与丈夫不能合葬。
---
明代仅有六位享此殊荣
从英宗之后,到明亡的近两百年里,总共有二十位正式册立的皇后,其中只有六人真正从大明门入宫:
1. 英宗的钱皇后
2. 宪宗的吴皇后
3. 武宗的夏皇后
4. 世宗的陈皇后
5. 神宗的王皇后
6. 熹宗的张皇后
其余的皇后,不是以太子妃或王妃身份直接在宫中册立,就是因种种原因免去了“大明门入宫”的仪式。道理很简单:按照传统,皇后大婚是要从娘家起驾,经过大明门进入皇城。但那些早已嫁入宫中的太子妃、王妃,就无法“再回娘家重新嫁一次”了,所以只能直接在宫内受封。
---
命运的另一面
讽刺的是,这六位能从大明门抬进来的皇后,结局大多并不美满。
- 吴皇后很快被废,孤苦而终。
- 夏皇后、陈皇后、王皇后都不受丈夫宠爱,孤寂一生。
- 张皇后在北京城破时殉国,悲壮而凄凉。
- 唯独钱皇后稍显幸运,但死后也差点不能与英宗合葬。
可以说,大明门虽然象征荣耀,但却并未真正给这些皇后带来幸福。
---
结语
从太祖朱元璋开国到崇祯殉国,大明王朝一共册立二十位皇后。真正以凤辇从大明门入宫的只有六人,不足三分之一。她们曾经享受过极致的排场与荣耀,但命运却往往多舛。相比之下,那些未曾走过大明门的皇后,虽少了一份仪式感,却往往能在历史上留下更平稳的身影。
历史的有趣之处正在于此——一座象征至高权力的城门,既见证了帝国的辉煌礼制,也暗暗映照出后宫女子命运的无常与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