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日本,很多人心中都有矛盾:一方面喜欢日本的文化,另一方面又难以忘记它在近代对中国造成的伤害。无论说多少漂亮话,这段历史都不可能被抹去。
为什么会有那样的侵略历史?很多人认为,这与日本的民族性格有关。民间流传着一句话:
“一个中国人是一条龙,三个中国人是一条虫;一个日本人是一条虫,三个日本人是一条龙。”
意思是说,日本人在集体中的凝聚力很强,远比中国人甚至欧美人更团结。正如日裔学者福山所说,日本是“高信任度社会”,内部冲突少,合作意识强,从企业到个人都体现出这种特质。
这种性格让日本具备了“转身快”的特点。比如“黑船来航”后,日本很快完成了明治维新,彻底改革并跻身列强,而同时代的中国改革却步履维艰,保守势力甚至占了上风。二战后,日本又能迅速调整姿态,以近乎卑微的态度面对曾经的敌人美国,从而逃过更大的劫难。对自认是大国国民的中国人来说,这种心态很难想象。
日本社会的秩序感和协调性,来自于他们的“集团主义”。这种特质既能带来团结,也可能导致盲从。比如二战前,日本全民几乎毫无保留地跟随领导层走向战争,最终让国家陷入灾难。
虽然日本历史上大量吸收了中国的文化,但两者骨子里并不相同。
- 政治制度上,中国历代皇帝始终掌握最高权力,而日本的天皇长期是“象征”,实权常在幕府将军或地方大名手中。
- 婚姻观念上,中国很早就反对近亲结婚,而日本皇室内部却长期存在通婚,甚至兄妹结合。
- 家庭观念上,中国重血缘传承,而日本更看重家族名号和长子继承制,“连灶台上的灰都是长子的”就是典型写照。
- 生死观上,受火山地震频发的影响,日本人对死亡更坦然,甚至把“死”视为一种艺术或解脱。
- 责任观上,日本人习惯于道歉,但更多停留在形式上,很少真正承担后果。
- 学习态度上,日本极少有“面子包袱”,只要对方强大,他们就会毫不犹豫地学习。
中日差异的形成,与各自的地理与环境有关。中国幅员辽阔,平原广阔,容易产生强大的中央集权,推动文化和社会的快速迭代;而日本山多地狭,社会被分割成一个个小共同体,传统更容易长期保存,比如至今仍能看到上古母系社会的影子。正因为如此,日本社会保持了稳定的文化基因,但在外部刺激下又能迅速发生跳跃式变化。
中国文明属于大陆原生文明,历史上一直领先周边,这造就了“上国心态”;而日本地理上较为安全,外来文明常常带来惊喜而非威胁,这让他们从早期就形成了强烈的“崇洋心态”。同时,日本文化中一直潜藏着统治世界的欲望。外表上他们礼貌谦逊,但骨子里却燃烧着征服欲,这也是其发动战争的重要原因之一。
今天谈日本,很多人第一反应仍是仇恨。但在现实国际环境下,这种“誓不两立”的态度很难转化为实际行动。无论喜欢与否,我们必须与日本共处,甚至在许多领域需要合作。所以,除了仇恨,还需要理解和研究。
了解日本并不容易。美国学者本尼迪克特曾感叹:“在美国曾全力以赴与之战斗的敌人中,日本人的性格最难捉摸。”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也直言:“日本不是一个普通国家,它非常特殊,这一点必须记住。”
正因为如此,我们更需要投入时间和精力,深入认识这个既矛盾又独特的民族。只有真正理解,才能在面对日本时做出更加冷静而理性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