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与巴基斯坦缔结战略防务协议的沙特,又有了新动作——这一次,他们派出陆海空三军的高层代表团集体访华,引发外界猜测:中国的军火订单是否终于要迎来突破?
根据《外交事务杂志》等外媒报道,沙特此次代表团规格极高,出席的是中沙第六次军事合作委员会会议,重点围绕两国防务合作展开。考虑到中东局势动荡,以及沙特在与巴基斯坦签署《共同战略防御协议》后加快调整战略,此次会谈可能成为中沙军事合作升级的关键节点。
沙特为何选择更进一步?
长期以来,沙特的防务体系几乎完全依赖美国。从战机、防空系统,到训练、情报,美国既是沙特武器的主要供应商,也是它的“安全保护伞”。但近年美国在中东的战略收缩,以及在卡塔尔危机、巴以冲突等问题上的暧昧或偏袒,让沙特逐渐意识到:单一依赖美国,存在巨大风险。
于是,沙特将目光转向中国。这既是现实压力所迫,也是出于谋求战略自主的主动选择。过去中沙军事合作多停留在装备采购和技术交流,如今高层军方直接会谈,意味着合作范围可能扩展到联合演训、防务技术联合研发,甚至通过第三方实现间接安全合作。
值得注意的是,沙特此次派出的代表团涵盖三军,说明他们的合作需求是全面的:陆军或许关注地面作战和后勤保障,海军看重护航和反潜能力,空军则希望提升防空与制空实力。沙特显然不满足于零散合作,而是想构建一个体系化的战略伙伴关系。
巴基斯坦的“桥梁”作用
这次会谈发生在沙特和巴基斯坦签署防务协议之后,颇有深意。巴基斯坦是中国武器的重要用户,其军队已高度融合中式装备标准,歼-10CE战机、红旗-9BE防空系统等在实战中也表现可靠。
因此,沙特通过与巴基斯坦合作,不仅能间接获得中式军事资源的支持,还能在学习成本和技术适应上事半功倍。这次直接访华,实际上就是把“间接合作”升级为面对面的对话,探讨更深入的技术转让和联合生产可能性。
中东乱局下的“新平衡”
沙特的急迫需求,并不是孤立现象,而是中东安全环境恶化的缩影。过去十年,代理人战争不断,美国干预加剧,传统安全机制逐渐失效。作为全球最大石油出口国,沙特深知能源设施和国家安全的脆弱性。
但美国的“安全伞”已难再依赖,海湾内部的团结也在削弱。为此,沙特开始寻求“多元平衡”:既保持与美国的必要联系,又积极接触中国、俄罗斯等大国,同时深化与巴基斯坦等可靠伙伴的合作。
与巴基斯坦签署防务协议,就是这一战略的体现。巴基斯坦不仅军事经验丰富,还能为沙特提供潜在的人力支持。而借助中国的技术与体系化作战能力,沙特有望补齐自身的高端防务短板。
中国军工的机会
对中国而言,沙特的需求无疑是一个巨大机遇。过去,中国武器的优势主要在于“性价比”,而如今中国军工已逐步进入高端领域,在部分尖端装备市场甚至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唯一选择。
更具吸引力的是,中国能够提供“体系化解决方案”,从培训、维护,到联合演训和战略咨询,形成完整链条。这种合作模式不仅灵活,还避免了美国式的政治附加条件,更符合沙特追求战略自主的目标。
通过巴基斯坦的桥梁,沙特还能更低成本、更低敏感度地对接中式装备。与此同时,美国军售价格高昂、交付延迟,已让不少国家心生不满。沙特与巴基斯坦的合作,可能带来中东地区的“示范效应”,进一步扩大中国军工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
总的来看,沙特的三军高层访华,不只是一次普通的防务会谈,而是一次战略选择的信号。中沙关系,正走向一个更高层次、更深层次的合作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