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0年前,曹操在《述志令》中感叹:“我当初最大的愿望,不过是做个西征将军,抵御外敌,为大汉立些功劳,守护一方百姓的安宁。”
其实纵观历史,许多开国皇帝最初的理想,并不是“称帝称王”的壮志,而只是单纯的报国之心。中华数千年的文化中,一直强调“忠君爱国,鞠躬尽瘁”,然而即便如此,再辉煌的王朝最终也会走向衰亡。 究竟是什么,让这些曾经满腔热血的青年志士,最终走上推翻旧王朝的道路?这背后,绝非简单的“野心”二字就能解释。谭延闿的故事,也许能给出一些答案。 --- 被慈禧“耽误”的状元郎 谭延闿生于1880年,出身晚清官宦世家,父亲谭钟麟是进士出身,官至两江总督。谭延闿自幼聪颖,5岁入私塾,11岁写得一手好文章,13岁中秀才,22岁中举人。24岁那年,他参加了清朝最后一次科举考试,一举夺得会试第一名,本以为“状元”已是囊中之物。 然而慈禧太后仅仅看了一眼他的名字,就将他从状元名单中剔除,降为二甲第三十五名。谭延闿不明白为何“到手的状元”会凭空飞走,直到后来才知道,原来问题出在“谭”这个姓氏上。 慈禧疑心病极重,她记得谭嗣同这个湖南人曾参与“百日维新”,企图颠覆自己的权威。于是,和谭嗣同同姓同乡的谭延闿,即便没有证据证明二人有渊源,也被她视作潜在威胁。于是,这位本可名列状元的青年,成了“牺牲品”。 从今天的眼光看,这似乎是一场“误判”,但事实证明,这个“误判”也改变了谭延闿的人生轨迹。状元的虚名没了,他却走上了另一条通往历史舞台的道路。 --- 革命的觉醒 1906年,慈禧为压制北洋势力,发动“丁未政潮”,26岁的谭延闿积极响应,被推举为湖南谘议局议长。可是清廷的自救尝试很快以失败告终,没多久慈禧病逝,腐朽王朝的颓势再也无法挽回。 辛亥革命爆发后,湖南同盟会迅速夺取政权。焦达峰遇害后,谭延闿被推选为湖南督都,自称湖南陆军总司令。此后,他先是与袁世凯周旋,后来又因不满其称帝,毅然参加护国运动。到1922年,他加入国民党,追随孙中山,亲自督办黄埔军校,扶持蒋介石崛起。 1928年,他一度出任南京国民政府主席,但很快主动辞让,将位置交给蒋介石。此后,虽官居要职,却逐渐退出权力中心,将更多精力放在书画和诗文之上,成为民国著名的书法大家。 --- 与封建礼法的对抗 谭延闿的一生,有一个隐秘的动力——对封建制度的厌恶。 他虽然出身名门,但却是庶子。母亲出身卑微,在家中地位低下,从未与他一同坐在餐桌上吃饭。年幼的谭延闿常常看到母亲受尽屈辱,也屡遭兄长讥讽。母亲的泪水和哀怨,让他从小就痛恨所谓的“嫡庶之分”。 母亲去世时,族人甚至不允许她的棺木从正门抬出。谭延闿忍无可忍,当众大喊:“谭延闿已死,请出殡!”凭借兵权,他才让母亲得以“走正门”。这种对礼法的抗争,也贯穿了他的一生。 他在妻子临终时许下诺言,绝不续弦,以实际行动践行“一夫一妻”。他在政治上支持三民主义,反对封建束缚,也正是这种精神,让他成为民国历史上不可忽视的人物。 --- 历史的讽刺 讽刺的是,他的父亲谭钟麟却是顽固守旧派,坚决反对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甚至参与镇压孙中山的起义。而儿子谭延闿,却走上了与父亲完全相反的道路,最终投入革命,推动新中国的诞生。 他或许没能得到“状元郎”的虚名,但他在政治、军事、文化上的成就,早已超越了科举功名的光环。他的一生,就像曹操所言:既然不能在旧王朝里守土卫国,那就自己开创一片天地。忠于理想,忠于爱情,孝顺母亲,仁爱子女。清末最后的“准状元”谭延闿,用自己短短47年的生命,完成了一场从旧制度的庶子,到新世界缔造者的蜕变。他的人生,正是那个时代最真实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