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天下三分,魏、蜀、吴三国鼎立。而蜀国能够与另外两国抗衡,最大的依靠便是军师诸葛亮。当年刘备三顾茅庐,才请出这位足智多谋的奇才出山。事实证明,这是刘备最划算的一次选择,因为诸葛亮为蜀国几乎耗尽了一生心血,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今仍被视为忠臣的楷模。 不过,很多人对诸葛亮的做法,尤其是他坚持北伐的决定,存在疑问。蜀汉国力羸弱、财力不足,内忧外患之际,他为何还要执意发动对魏的战争?难道真是盲目冒进?其实并非如此,北伐看似鲁莽,实则暗藏深意。
当时的蜀汉,能调动的总兵力大约二十万,其中还得分出一半守卫边境和腹地,能用于北伐的不过十万人。而对手曹魏,兵力雄厚、资源丰富,几乎是蜀汉的数倍。乍看之下,这是一场以卵击石的战争,连读史的人都觉得不值,更何况身在局中的诸葛亮?他当然明白其中风险,但他真正的目的却有三方面。 第一,培养新生力量。 三国争霸已久,蜀汉的老一代将领——关羽、张飞等人——不是已逝,就是年纪渐长。新将如姜维、王平等,必须通过战场的磨练才能真正独当一面。诸葛亮用北伐这场“硬仗”来锻炼新人,确保蜀汉不会因将领凋零而陷入困境。 第二,转移内部矛盾。 刘备去世后,蜀汉内部矛盾逐渐尖锐。关羽、张飞旧部形成“元老派”;诸葛亮、魏延等人是“诸葛派”;而益州本地官员又结成“益州派”。三股势力表面和谐,暗中却摩擦不断。诸葛亮深知内斗必定削弱国力,于是借外战转移视线,让各派暂时团结一致,共同对抗魏国。这正是“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高明之处。 第三,占据战略要地陇右。 刘备生前就有图取陇右的打算。这里地广人稀,虽不产粮,却盛产良马,而且地形辽阔,极适合训练骑兵。如果能掌控陇右,不仅能牵制曹魏,还能为蜀汉打造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增强后续实力。这也是诸葛亮屡次北伐的潜在目标。 换句话说,北伐并不是鲁莽之举,更不是虚张声势。诸葛亮明白蜀汉国力不足,但他不愿坐以待毙,而是选择用战争来培养新人、凝聚内部、谋取战略资源。他的用意远超表面上的攻伐,真正体现了他“未雨绸缪”的深远眼光。 因此,看似一次次无果而终的北伐,实际上是诸葛亮在为蜀汉谋划未来,为弱小的蜀国寻找一线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