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将的故事在中国几乎无人不知,他们以守卫边疆、英勇牺牲而名垂青史。然而,在北宋时期,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将门家族,他们的战功甚至在杨家之上,这就是“折家将”。更有意思的是,杨家与折家之间还有姻亲关系。
清代学者普遍认为,杨业娶了折德扆的女儿为妻,后世传说中的“佘太君”正是以她为原型。“折”与“佘”同音,因此这一说法也很合理。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门,杨、折两家结成婚姻关系,也是顺理成章之事。 从五代末到南宋初年,折家世代镇守府州(今陕西府谷县),长达一百五十多年。他们先后出了四位节度使、十三位世袭知州,可谓家族显赫。折家祖先为鲜卑人,源自北魏,世代居住在今内蒙古包头附近。因黄河在包头一带急转形成“折曲”,他们便取“折”为姓。唐代时,折氏已是地方军官。五代纷乱,他们先后效忠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及至北宋建立后投效宋室,还帮助平定北汉。 北宋初年,辽国势力强大,边境战乱频发,折家成为宋廷依靠的重要屏障。朝廷甚至允许他们保留自己的军队,即“折家军”,继续镇守府谷一带。宋史中记载:“自晋汉以来,独据府州,控阨西北,中国赖之。”足见其地位。 折家军在西北的存在,令辽与西夏都十分忌惮。西夏多次大举进攻,甚至曾以十万大军围攻仅有六千守军的府州。危急时刻,折继闵率军民死守,凭借强弓劲弩杀伤敌军,最终击退西夏。此后折继闵屡屡出击,战功卓著,虽英年早逝,年仅三十五岁,却被朝廷追赠太尉。 他的儿子折克行继承父志。治平三年(1066年),他在葭芦川护送粮草时,大败劫粮的西夏军,斩敌四百余,招降上千户。元丰四年(1081年),宋夏大战再起,折克行攻下西夏重镇宥州,大破其五万精锐。此后折家军屡屡牵制西夏,使之不敢轻动。折克行三十余年征战,大小百七十战,杀敌无数,夏人称其为“折家父”。 折可适是折克行的侄子,自幼武艺高强,被誉为“真将种”。他曾在边境挑战西夏将领,仅几回合便斩敌于马下,威震边疆。绍圣二年(1096年),他率军击败西夏大军,几乎歼灭敌军精锐,连西夏太后也险些被俘。这一战成为宋夏战争的转折点,“平夏之败,夏人不复振”。折可适征战四十余年,修筑关塞,稳步蚕食西夏边境,是北宋最具影响力的名将之一。 折克行之子折可存也英勇善战。他随童贯南下,冒死擒获方腊,又参与镇压宋江起义,官至武功大夫。金兵南下时,他奋力抵抗,最终战死在逃亡途中,年仅三十一岁。 折家另一位大将折可求,在金军胁迫下被迫降金,后遭毒杀。折家墓地也被西夏人毁坏,显示了敌国对他们的恨意。其子折彦文为报家仇,多次攻打西夏,但最终全族被迁徙至山东,从此淡出历史舞台。 折家自五代至南宋,经历百余年战火。他们世代戍边,抗辽御夏,屡建奇功,却最终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相比广为传颂的杨家将,折家将的故事更显悲壮,他们同样是大宋边疆最坚强的守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