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恪兵败后的权力危机与宫廷政变 合肥之战惨败后,诸葛恪的声望一落千丈。他并未立即返回都城建业,而是选择在长江中的小岛驻扎休整,随后又前往浔阳开展屯田。然而,朝廷的诏书接连不断催促他回京,最终他不得不启程返都。(原文中出住江渚一月,图起田于浔阳,诏召相衔,徐乃旋师的改写) 回到建业后,诸葛恪采取了一系列强硬措施来巩固权力: 1. 他首先拿中书省开刀,将中书令孙嘿召来严厉训斥:你们怎敢擅自滥发诏书?孙嘿吓得魂不附体,回家称病辞官。 2. 他废除了北伐期间朝廷任命的全部官员,重新进行人事安排。 3. 他还更换了皇宫侍卫,全部安插自己的亲信。 与魏国司马师在东兴战败后主动担责的做法相比,诸葛恪显得气量狭小。更糟的是,他经常无故斥责大臣,导致朝臣们见到他都战战兢兢。这种高压政策让他逐渐失去支持。
雪上加霜的是,诸葛恪还计划再次北伐,意图攻取青、徐二州。这彻底激怒了江东士族。但没等士族动手,曾经的盟友孙峻先发制人。 孙峻为何要除掉诸葛恪?原因有三: 1. 诸葛恪打压孙氏宗亲,威胁到孙峻的地位 2. 他计划迁都武昌,这会削弱孙峻的禁军权力 3. 坊间传言他想废黜幼主孙亮,改立废太子孙和 一场精心策划的鸿门宴就此展开。宴会当天,诸葛恪在宫门外犹豫不决,孙峻亲自出迎,以退为进地说:若身体不适,可改日再来。这反而让诸葛恪不得不入宫。 入宫后,心腹张约等人冒险递来警告纸条,但诸葛恪在宫道遇见太常滕胤,在其劝说下又返回宴会。这成为致命错误。 宴席间,孙峻借故离席,换装返回后突然宣布:奉诏捉拿诸葛恪!尽管张约奋力保护,但诸葛恪还是当场被杀。政变成功后,孙峻立即派兵追杀诸葛恪的亲属,将其灭族。远在北方的邓艾曾准确预言诸葛恪的结局。他指出:诸葛恪不修内政,穷兵黩武,又不懂韬光养晦,必遭反噬。只是他没想到,动手的会是孙峻而非江东士族。 诸葛恪之死标志着吴国鹰派势力的终结,从此偏安一隅。而孙峻则独揽大权,开启了吴国宗室专权的时代。这场政变展现了权力斗争的残酷本质:在政治漩涡中,一时的犹豫就可能万劫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