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城公主入藏始末:一场跨越七年的和亲往事》
各位喜马拉雅的朋友们好!我是藏史德云社的老布。上期我们聊了尺带丹珠的历史功绩,今天咱们换个轻松的角度,通过金城公主的故事,看看当时吐蕃的政治风云和唐蕃关系的微妙变化。
说起唐蕃第二次和亲,得先聊聊当时的时代背景。大家还记得我们讲过的没庐·赤玛伦吗?从公元699年开始,唐蕃关系突然回暖,最明显的迹象就是使节往来突然频繁起来。给大家列组数据就明白了:
- 699-703年短短四年间,双方使节往来多达6次
- 而之前的13年里,总共才6次互访
- 再往前看,650-699年近半个世纪,使节往来才29次
- 但634-649年这15年,就有20次互访
这些数字背后藏着什么玄机呢?关键时间点说明一切:
634年:唐蕃首次建交
649年:李世民和松赞干布相继去世
650年:禄东赞开始掌权
699年:吐蕃名将论钦陵自杀
很明显,松赞干布时期是蜜月期,文成公主入藏就是最好证明。而噶尔家族掌权的49年则是低谷期,双方战火不断。直到噶尔家族倒台,两国才重新走近。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关系突然回暖?金城公主和亲是否意味着第二个蜜月期?
先说结论:和亲只是因为双方都打累了想休战,跟当时两国都是女主执政无关。吐蕃是没庐·赤玛伦掌权,唐朝则是武则天当政——这位女皇的雷霆手段,不服的都去见了阎王。
至于是否进入蜜月期?答案是否定的。就像古希腊哲人说的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此时的唐蕃两国早已物是人非。703年吐蕃使节三度访唐,四月那次更是带来千匹骏马、两千两黄金,正式提出和亲。宴席上,使节论弥萨被唐朝杂技表演惊艳,请求近观后动情地说:愿陛下长命百岁!就在这样融洽的氛围中,80岁的武则天答应了和亲。
这里有个对比:当年禄东赞多次求娶太平公主都被拒,为何武则天这次如此爽快?原因有二:
1. 年事已高的女皇厌倦了战争
2. 唐朝在699年后战场形势好转,唐军在西域和河陇连战连捷
吐蕃方面,内政才是主因。噶尔家族倒台后,王室内部权力斗争激烈,赤玛伦需要和平的外部环境。于是在两位女政治家的推动下,和亲之事尘埃落定。
但计划赶不上变化。原本是为赤都松赞求的亲,结果704年这位赞普意外死于云南,吐蕃陷入内乱。直到707年,赤玛伦才重新为年幼的孙子野祖茹(即后来的尺带珠丹)求亲。此时唐朝已是中宗李显在位,这位和事佬天子正谋划对突厥用兵,便爽快答应了和亲。
关于金城公主的身世,这里有个温馨的细节:她本名李奴奴,是章怀太子李贤的孙女,幼年因祖父被武则天处死而养在宫中,与李显、李旦情同父女。706年受封金城公主,李旦继位后更册封为长公主,所以她后来给唐玄宗写信时自称奴奴,称对方为皇帝哥哥。
但这场和亲可谓一波三折:
703年首次许婚因赞普去世搁置
707年再次许婚后又拖延三年
直到710年正月,金城公主才在大将军杨矩护送下启程
为何拖这么久?可能有两个:
1. 双方年纪太小(野祖茹7岁,公主约十余岁)
2. 送亲使臣百般推脱(赵彦昭甚至走安乐公主的后门推辞)
送别场面令人动容。李显不仅率百官送至始平县,还当场恸哭,下诏免当地赋税,改地名凤池乡怆别里。考虑到公主年幼,陪嫁格外丰厚:数万匹锦缎、各类工匠,还有龟兹乐舞团。相比之下,文成公主的记载反而简略,这也侧面反映金城公主在唐室的特殊地位。
这段跨越七年的和亲往事,既展现了唐蕃关系的复杂性,也让我们看到历史中那些鲜活的人物情感。关于金城公主在吐蕃的故事,我们下期再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