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11月11日电(任晓月)11月上旬,福建省河长办、省水利厅组织编撰的全国首部河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书籍《绿水生金》,已由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以中办国办和水利部关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部署要求为指引,系统总结了福建一年多来在河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方面的创新实践成果,多维度呈现了福建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和全方位的探索路径,为全国加快探索河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及时提供了32个实用性强、可复制推广的典型范本。

多山多水多绿的福建,率先探索河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有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和福建人“爱拼会赢”的胆识勇气。为此,28年来福建省始终以“滴水穿石”的决心统筹谋划大水网建设,以“一以贯之”的恒心深化落实河湖长制,以“造福人民”的初心聚力打造幸福河湖,在成为全国唯一连续7年荣获国家河湖长制正向激励和表扬的基础上,又在全国率先打响了一场以“河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探索”的新战役,仅短短一年多时间就探索实践了32个创新样本,在八闽大地绘就了一幅幅“河安湖晏、水清鱼跃、岸绿景美、宜居宜业、人水和谐”的新画卷。
为系统挖掘全省河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有效路径和典型案例,该省河长办联合相关媒体记者深入全省10个设区市、30多个县市区进行逐一采访收集,召开座谈会近百场次,累计行程8650多公里。经反复核实、几易其稿,最终编纂成册、正式出版《绿水生金——河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福建样本》一书。全书分为“机制破冰、靶向治理、融合发展”3个章节,共24万字、配图193多张,系统总结了福建通过机制创新破解“度量难、交易难、抵押难、变现难”等创新探索,全面展现了福建精准治河加快河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具体举措,多角度反映了福建推动河湖美与百姓富融合发展的有效路径。具体讲,该书详细介绍了福建在探索河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有效路径上的三个鲜明特点:
一是高起点,盘活多方资源。该省河长办联合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水利厅在全国率先出台指导意见,从三大任务10项措施积极探索建立健全河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明确提出到2027年河湖生态产品交易市场初步完成,2030年实现河湖生态产品全范围转化、全链条增值、全域化应用。加快推进全省河湖水域岸线划界确权、水权确权登记、流域生态补偿和水生态权益界定,从顶层设计进一步规范河湖资源所有权、使用权和经营权。引导市场力量主动入局和周边群众深度参与,让“清水绿岸”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生产要素,激活河湖的“沉睡资源”转化为“幸福源泉”。
二是开先河,首创多条路径。指导并鼓励各地多层面、全方位开展创新探索,邀请水利部和太湖流域管理局领导和专家深入实地调研指导,使河湖生态产品价值“度量难”“交易难”“抵押难”“变现难”等问题得到有效破解,一系列交易试点创新推进、及时落地。如泉州永春县在全省率先出台《特定地域单元水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技术规范》,建立了全国首个河湖生态产品交易平台;南平市完成全国首笔河流湖泊及沿岸植被生态系统碳汇交易,填补了国内河湖碳汇领域的空白;龙岩市推出全省单笔最大水量水权交易,长汀县完成全省首单河道文旅类开发特许经营权交易,三明泰宁县完成全国首单丹霞地貌生态美学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交易等等,为全省乃至全国率先探索了可复制的路径、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
三是促转化,实现多重价值。引导各地对河湖资源进行系统性开发,推动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社会效益的全面转化,扎实走好“既要河湖美,也要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如福州市推动“河湖+商业、鱼业、茶业”融合发展,仅2024年全市就接待游客达1.3亿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1600亿元,金鱼产业销售额超亿元,茉莉花茶产业综合产值突破160亿元;漳州南靖县云水谣创推“夜泊云水”等旅游品牌,仅上半年接待游客达312.82万人次、门票收入2.13亿元;南平光泽县做强“一瓶水一座山”,仅“玉女峰矿泉水”年产值达3.5亿元、提供就业岗位300多个,林下中药材种植面积已超6万亩、涉及农户1300户、户均年增收6000多元等,河湖生态红利正逐步转化为最温暖的民生福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