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的寿命真的那么短吗?考古发现颠覆认知
一直以来,历史学界普遍认为古代人的平均寿命极低。根据现代学者推算,夏商时期人均寿命不足18岁,周秦时期20岁,汉代22岁,唐代27岁,宋代30岁,清代33岁,民国时期也只有35岁。这些数字确实低得令人难以置信。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将婴儿夭折率、战争死亡等因素都计算在内,从而拉低了整体平均值。但即便排除这些因素,古代人的寿命似乎也难以与现代人相提并论。毕竟在医疗条件落后的古代,人生七十古来稀的说法广为流传。
然而,上世纪90年代在连云港东海县尹湾村发现的一处西汉晚期墓葬群,出土的木简文书彻底改变了我们对汉代人口寿命的认知。这个发现不仅让我们重新审视古人的寿命,甚至可能为西汉灭亡提供新的解释视角。
这批出土的简牍中,有一份名为《集簿》的行政文书尤为珍贵。它详细记载了西汉晚期东海郡的人口数据:
- 总人口:约140万
- 80岁以上老人:33,871人(占总人口3.26%)
- 90岁以上老人:11,670人(占总人口0.84%)
这些数字令人震惊。要知道,2010年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时,80岁以上老人占比仅为1.57%,90岁以上占比0.15%。即使到2020年第七次普查,80岁以上占比上升到2.54%,仍不及汉代东海郡的水平。
汉代为何会有如此多的长寿老人?这与当时完善的养老制度密不可分。早在先秦时期就形成了敬老传统,到汉代更以法律形式确立。汉代实行以孝治天下的国策,对70岁以上老人授予象征特权的鸠杖(鸠寓意长久)。持杖老人可享受:
- 免除徭役赋税
- 司法豁免权
- 见官不拜特权
- 经商务农税收优惠
- 定期领取官粮补助
考古发现的汉砖上,就刻画着持鸠杖老人领取粮食的场景。汉文帝时期还规定:80岁以上每月可领1石粟米、20斤肉、5斗酒;90岁以上待遇更优厚。
甘肃武威出土的《王杖诏令册》记载,西汉成帝时,有官吏因殴打持杖老人被判处死刑,可见当时对老人权益的保护力度。可以说,在汉代,一个家庭若有持鸠杖的老人,全家都能享受诸多特权。
这种制度带来两个重要影响:
1. 民间普遍善待老人,希望老人长寿以持续享受优待
2. 政府财政负担日益加重,需要为大量老人提供补助
以东海郡为例,140万人口中就有近4万80岁以上老人,70岁以上的数量更为可观。放眼全国,这种养老支出对以农业经济为主的西汉王朝无疑是沉重负担。加上当时严重的土地兼并问题,财政危机不断加剧,这很可能是王莽改制乃至西汉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个发现给我们三点启示:
1. 汉代平均寿命可能远超22岁的传统认知
2. 完善的养老制度虽然彰显文明进步,但也需考虑财政可持续性
3. 古代社会治理经验对现代社会应对老龄化具有借鉴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汉代的高龄人口比例可能部分来自政策激励,而非单纯的自然寿命延长。但无论如何,这些考古发现都让我们得以重新认识古代社会的真实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