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最后一位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与世长辞,享年91岁。这位历史人物的离去,让国际社会对他的评价再次成为热议话题。在世人眼中,戈尔巴乔夫的形象始终充满争议。
许多观点认为,正是他的政策导致了世界上首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解体,让曾经与美国比肩的超级大国走向衰落,也松动了苏联对东欧阵营的控制。在不少俄罗斯人心中,这位末代总统被视为苏联的历史罪人。
若将戈尔巴乔夫比作苏联的掘墓人确实不为过,但真正加速苏联解体的关键转折点,却是1991年那场震惊世界的八一九政变。就在苏联正式解体前四个月,正在克里米亚度假的戈尔巴乔夫遭遇了突如其来的权力更迭。
1991年8月19日,由苏联副总统亚纳耶夫领衔,包括总理帕夫洛夫、国防部长亚佐夫元帅、克格勃主席克留奇科夫等八位政府高层组成的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发动政变。他们不仅软禁了总统,还宣布暂停其职权,由亚纳耶夫暂代总统职务。
这些原本都是戈尔巴乔夫亲自任命的政府要员,为何会突然倒戈?究其根源,这场政变实则是苏联体制维护者的最后一搏。当时,戈尔巴乔夫推行的新思维改革已让苏联陷入空前危机:国家元首改称总统、实行议会制、允许多党竞争、对西方全面示好,这些激进改革不仅加速了东欧剧变,更动摇了苏联的立国根基。
最直接的导火索是波罗的海三国率先宣布独立,其他加盟共和国也蠢蠢欲动。面对分崩离析的危局,戈尔巴乔夫提出的《新联盟条约》试图通过放权来维系联盟。根据这份原定于8月20日签署的条约,各加盟共和国将获得近乎主权国家的地位,苏联将变成一个松散的邦联。
在亚纳耶夫等人看来,这无异于亲手埋葬苏联。8月18日,他们飞赴克里米亚面见戈尔巴乔夫,要求实施紧急状态以阻止条约签署。遭拒后,政变集团于次日采取行动。然而这场仓促的政变仅维持了三天就宣告失败,一个重要原因是军方内部出现分裂,部分部队倒向了以叶利钦为首的俄罗斯联邦。
政变失败后,八位主要参与者的命运各不相同:亚佐夫元帅虽被解职,但后来获得俄罗斯政府礼遇;内务部长普戈在审讯前自杀;其余六人虽被以叛国罪起诉,但最终都获得特赦。颇具讽刺的是,这场旨在挽救苏联的政变,反而成为加速其解体的催化剂。三个月后,这个存在了69年的超级大国正式走入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