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会谈中的飞机订单博弈:美方的小算盘与中方的考量
9月23日的中美会谈出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插曲:美国众议院军事委员会资深议员史密斯突然将话题转向波音飞机采购,紧接着美国驻华大使庞德斯特也透露,中美关于波音飞机的巨额订单谈判已进入最后冲刺阶段。这一连串动作,让飞机采购成为本次会谈的焦点话题,既暴露了美方的战略意图,也考验着中方的外交智慧。
美方为何如此热衷推销波音飞机?这背后有着深层次的考量。作为美国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波音公司维系着庞大的产业链,直接关系着数十万美国工人的就业。然而近年来,波音公司深陷困境:737MAX系列的安全事故余波未平,787梦想客机的交付又频频受阻,市场份额被欧洲空客逐步蚕食。在这个节骨眼上,中国作为全球最具活力的航空市场,若能签下大单,对波音而言无异于及时雨。
对美国政界来说,促成这笔交易更是一箭双雕:既能提振萎靡的制造业,又能为即将到来的大选积累政治资本。值得注意的是,这并非美国首次打飞机外交牌。特朗普执政时期就屡屡在重要外交场合推销波音产品,试图以经贸合作撬动政治关系。如今美方显然想故技重施,希望通过飞机订单为后续更复杂议题的谈判营造良好氛围,甚至为可能的元首会晤铺路。
然而,中方的决策绝不会被轻易左右。在飞机采购问题上,中国有着自己的考量标准:首先,商业条款必须符合市场规律,技术参数要满足国内航空公司的实际需求。更重要的是,这必须放在中美关系的大框架下审视。中方始终秉持的原则是:合作的大门始终敞开,但必须以相互尊重为前提。
当前中美关系存在诸多敏感议题:台湾问题、南海局势、科技封锁等,这些都是中方不可触碰的红线。如果美方一方面在核心利益上持续挑衅,另一方面又期待通过飞机订单来改善关系,这种两面手法显然难以奏效。正如观察人士指出的,再大的商业订单也无法弥补核心利益受到的损害。
值得玩味的是,史密斯在会谈中还特别提到中美军事对话缺失的问题,担忧这可能增加误判风险。这反映出美方对管控双边关系的焦虑——与一个体量相当的战略对手长期缺乏沟通渠道,确实存在巨大风险。但中方对此有着清醒认识:任何对话都必须建立在平等基础上,不能成为美方合则用、不合则弃的工具。
从近期互动来看,中美关系似乎进入了一个微妙阶段:双方都在尝试为紧张局势降温,探索建立新的相处模式。但必须清醒认识到,这种缓和是战术性的而非战略性的。就像经济学家分析的,当前是短期回暖与长期竞争并存的特殊时期,一纸飞机订单改变不了中美关系的根本格局。
要真正改善双边关系,美方需要展现更多诚意:停止在核心问题上的挑衅行为,以实际行动重建互信。毕竟,健康的中美关系不能建立在说一套做一套的基础上,而需要双方相向而行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