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的冬天,对于刘备集团而言格外寒冷。威震华夏的汉寿亭侯关羽,在其北伐事业达到巅峰时骤然陨落,荆州三郡尽失。这一标志性事件通常被理解为孙权背盟、曹操得利的结局。但若深入剖析史料便会发现,真正的最大受益者既非江东孙权,亦非中原曹操,而是远在千里之外的曹魏政权——更准确地说,是曹操去世后最终完成篡汉的曹丕集团。
一、东吴:战术胜利与战略困局
从表面看,孙权集团无疑是直接获利者。《三国志·吴主传》明确记载:“权取荆州,据有江东,犹不足以抗北敌,故借荆州以蔽下游。”吕蒙偷袭南郡、公安后,孙权确实实现了“全据长江”的梦想(《三国志·吕蒙传》)。但这份“胜利”背后隐藏着巨大代价:
编辑
孙刘联盟彻底破裂: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强调“联吴抗曹”,虽然后来孙权袭杀关羽夺取荆州,但这也意味着江东从此要单独面对曹魏的全部压力。据《资治通鉴·卷六十八》 记载,孙权在袭取荆州后立即向曹操称臣,甚至劝其篡汉,这种政治上的卑微姿态反衬出东吴的战略孤立。
编辑
军事负担加剧:荆州需分兵驻守,而刘备必然复仇。果然,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倾国伐吴,虽被陆逊击败,但东吴也元气大伤(《三国志·陆逊传》)。
可见孙权虽得地盘,却陷入更危险的地缘格局中,实为“惨胜”。
二、蜀汉:从巅峰坠入深渊
关羽之死对刘备集团的打击是毁灭性的:
战略支点崩塌: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规划“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荆州丢失,北伐只剩秦岭一途,后来诸葛亮“六出祁山”皆无功而返,与此密切相关(《三国志·诸葛亮传》)。
人才与士气双损:关羽是刘备麾下唯一具备独立指挥大军团作战能力的帅才,他的死亡使蜀汉军事能力急剧衰退。更致命的是,为替关羽报仇,刘备仓促伐吴惨败夷陵,蜀汉精锐丧尽(《三国志·先主传》)。
从此蜀汉沦为最弱小政权,仅能凭险自守。
三、曹魏:坐收渔利的真正赢家
表面上曹操解了樊城之围,但真正的最大受益者却是整个曹魏政权:
战略压力转移:关羽北伐时,曹操统治的核心区——河南一带岌岌可危,甚至出现“梁、郑、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为之支党”的局面(《资治通鉴·卷六十八》)。然而孙刘反目后,曹魏西线、南线压力大减,得以专注内政。
编辑
为篡汉铺平道路:曹操于公元220年正月去世,同年十月曹丕就顺利代汉称帝。这一进程若无关羽之死导致的孙刘内战,绝不会如此顺利。《曹瞒传》(引自《太平御览》)透露,曹操生前已有“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的企图,而关羽败亡正是扫除了外部最大威胁。
长期得利:三国鼎立中,曹魏始终占据绝对优势。诸葛亮、姜维屡次北伐皆因国力悬殊而失败,追根溯源,都与荆州丢失、蜀汉被困西南直接相关。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犀利指出:“吴蜀之交不终,而曹氏坐收之,故曰曹氏之利也。”
结论:历史赢家的诡异逻辑
关羽之死的最大受益者,既非损兵折将的东吴,更非一蹶不振的蜀汉,而是看似局外人的曹魏。曹操生前消除了最后一个能威胁中原的猛将,曹丕得以在无外患环境下完成篡汉。这一结局的诡异之处在于:直接动手的孙权背负背盟骂名,实际为政敌曹魏铺就了帝王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