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并非唐朝排斥运用推恩令这一方法,而是在推行该措施的开端阶段,唐朝就遭遇了阻碍!
那个卡住唐朝推行推恩令的事件,被称为‘奉天之难’,也被称作‘二帝四王之乱’。
推行恩泽政策,国家中枢必须拥有无可匹敌的军事实力,否则,地方藩王便可能直接抗拒此项恩典,径自发动叛乱。
可是这个首要条件,汉朝满足,唐朝却不满足。
公元762年,安史之乱已经延续了七年,唐朝中央取得了一定军事实力,但同年唐玄宗与唐肃宗相继病逝,唐代宗李豫随后继承皇位。
李豫继位后,迅速任用嫡子李适,率领军队征讨史朝义势力,最后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与此同时,唐代宗又颁布命令,劝降安史叛军将领,并且同意让他们掌管自己的辖区,给予相当程度的自主空间。
凭借这一策略,唐代宗迅速瓦解了叛军内部的团结。众多叛军将领相继归顺。同时唐军抓住机会展开攻势,最终成功平息了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刚结束,唐代宗面对的是个国家残局。他打算解决那些归降的叛军将领,取消他们的自主权,不过在此之前,还有好些更难办的事情等着处理。
唐代宗在往后十多年间,首先镇压了江南袁晁的叛乱,接着抵御了吐蕃的侵袭,最后又解决了仆固怀恩的作乱。
这些事务,基本上占用了唐代宗后期的大部分心力。处理藩镇割据的难题,只能留给继任的君主去应对了。
公元779年,唐代宗李豫离世,他的长子李适随即继位,成为唐德宗。唐德宗上位后,迅速任命杨炎担任宰相,推行两税法改革。改革实施之后,唐朝的经济状况出现了显著好转。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公元781年,成德节度使李宝臣去世了。
李宝臣是安禄山的嗣子,他便是那种惯于屈膝的叛军头目。当年李宝臣归顺,朝廷许诺让他掌管成德军镇,也就是现今河北中部一带,给予他极大的自主空间。
而如今,李宝臣死了,这让唐德宗看到了希望。
李宝臣离世之后,朝廷方面是否能够借此机会,革除成德军镇的独立地位。
李宝臣的儿子,后来向唐德宗申请接替父亲的职位,但唐德宗一口回绝了。不仅如此,唐德宗还颁布命令,把成德军镇分割成三个部分,目的在于削弱成德军镇的势力。
这个计策,是不是让人觉得很熟悉?是不是就和推恩令如出一辙?
可问题是,当唐朝用了这一招之后,结果却和汉朝截然相反。
唐德宗原以为,自己拒绝后,李宝臣的儿子会顺从。然而,他未曾料到,随后,其他几位安史叛军降将,出于相互依存的考虑,迅速联合起来发动了叛乱。一场新的安史之乱,似乎已经迫在眉睫。
事已至此,唐德宗唯有派遣淮西节度使李希烈,率军前往镇压叛乱。李希烈本身即为一方手握重权的节度使,因此唐德宗的意图,乃是促使叛军与朝廷军队相互消耗,最终得以坐享其成。
可他没想到的是,李希烈胆子更大。
在那之后,李希烈完全不肯派兵,只是袖手旁观,等待事态发展。接着,李希烈察觉到朝廷实在毫无力量,便干脆自行起兵造反,并且直接宣告称王。
此时,唐德宗也感到不安,接着,他先是派遣了哥舒翰的儿子哥舒曜,率领军队去征讨李希烈。
哥舒曜的军事行动遭遇挫败,反而助长了李希烈的欲望。紧接着,李希烈便自行宣告称帝。与此同时,其余几位节度使也相继宣布称王。
事态发展到这个地步,唐德宗随即敕令,派遣泾原节度使姚令炎,率领其麾下的泾原军士出征平定叛乱。然而,这支泾原军刚刚抵达京城长安,便因未获朝廷犒赏,当场发动了兵变!
这件事,在正史上叫做‘泾原兵变’。
叛乱爆发,长安立刻变成了一座危险的城池。接着,唐德宗匆忙离开都城,而作乱的泾原军则推举已退休的太尉朱泚做皇帝,眼看就要导致国家政权更迭。在危急关头,唐德宗派遣李泌、李晟等杰出将领率军镇压叛军。紧接着,他又与河北地区的叛军头目进行交涉,同意给予他们地方自治的特权,并且发布自我谴责的文告,最终逐步平息了战火。
这一战下来,唐朝中央的疲软显露无遗。由于缺乏武力压制藩镇的力量,藩镇便不再顾忌唐朝中央的指令。
所谓的推恩,自然也就无法执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