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旧衣服都运哪儿去了?东北话唠唠这跨洋"衣"事,好处麻烦都不少
穿衣这事儿,说起来特实在,就是咱过日子的基本需求呗。以前条件差,衣服少得可怜,一件棉袄能穿好几年,补丁摞补丁还舍不得扔;现在可不一样了,快时尚一出来,买衣服跟买菜似的方便,瞅着几十块钱一件,忍不住就下手,结果买回来穿一两次就腻了,扔了可惜,堆在衣柜里占地方,最后还得污染环境,你说这事儿闹心不闹心?
今儿个咱就好好唠唠这些"穿够了的旧衣服"——你知道不,咱中国每年造出来的衣服能有200亿件,这数儿听着都吓人,可离谱的是,差不多四分之三最后都直接扔了,变成一堆堆没人管的旧衣服。我有时候收拾衣柜都纳闷:这些扔了的衣服,最后到底去哪儿了?后来一打听才知道,好多都跨洋过海,运到非洲去了!咱就用东北话,把这旧衣服的"非洲之旅"扒明白,看看这里面的好处和麻烦,保准你听得新鲜。
## 一、旧衣服的"非洲奇遇记":跨洋过海成香饽饽
要说咱中国旧衣服最大的去处,那必须是非洲。为啥呢?那边经济没咱这儿好,好多人买新衣服费劲,便宜的旧衣服刚好能帮他们解决穿衣难题。你可别小瞧这些旧衣服,它们得跨大半个地球,好几万公里运过去,一路上坐船、转车,折腾好几天才能到非洲。
到了非洲之后,先有人专门分门别类挑一遍——好的、没咋磨损的放一堆,有点小破洞但能穿的放另一堆,实在没法穿的才扔。然后这些挑好的旧衣服,就被拉到各个地方的二手市场去卖。非洲的二手市场可热闹了,跟咱这儿的早市似的,摊位一个挨一个,衣服堆得跟小山似的,从名牌外套到普通T恤、牛仔裤,啥款式都有,价格还特便宜,一件T恤可能就几毛钱、几块钱,当地朋友都乐意买。
我还听说,非洲有些二手市场有个特别的名儿,叫"米图巴",在当地语言里就是"二手衣服"的意思。好多人没事就爱去"米图巴"逛,不光是买衣服,还能跟街坊邻居唠唠嗑,跟咱这儿逛菜市场似的热闹。有回看纪录片,一个非洲大姐拿着件印着中文的运动服,乐呵呵地跟摊主砍价:"这件好看,便宜点呗,我给我儿子穿!"
更有意思的是,好多旧衣服上都印着中文,还有中国品牌的标志,比如"安踏""李宁"啥的,慢慢的这些衣服居然成了一种"特别符号"。当地年轻人觉得穿印着中文的衣服特时髦,还会跟朋友炫耀:"你看我这件,是中国来的!"有时候他们还会好奇衣服上的中文是啥意思,围着懂中文的人问东问西,一件旧衣服居然还能让他们对中国多了点兴趣,这事儿想想还挺奇妙。
所以说,这些旧衣服不光帮非洲朋友解决了"穿"的问题,还成了咱跟非洲之间的"小纽带",让两边能多了解点彼此,也算有点意外收获。
## 二、麻烦来了:旧衣服冲垮非洲本土纺织业
不过话说回来,这旧衣服跨洋送温暖,也不是全是好处,麻烦也不少。最大的问题就是,大量便宜的旧衣服运过去,直接把非洲本地的纺织业给冲得稀里哗啦,快没活路了。
你想啊,非洲本地工厂做新衣服,得买布料、雇工人、付水电费,成本肯定不低,卖价自然也高;可咱运过去的旧衣服,都是"二手货",成本极低,卖得比新衣服便宜一大截。老百姓都不傻,同样的钱能买好几件旧衣服,谁还会买贵的新衣服啊?这么一来,非洲本地的纺织厂就没人光顾了,订单越来越少,最后只能倒闭,工人也丢了工作。
就说卢旺达吧,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首都基加利还有1100个纺织工人,现在只剩500来个了,差不多少了一半;肯尼亚更惨,1980年的时候还有50万纺织工人,现在就剩2万多,这人数降得跟坐过山车似的,看着都心疼。本来这些国家想靠纺织业发展轻工业,慢慢搞自己的经济,结果旧衣服一来,连产业基础都快没了,你说可惜不可惜?
我还看过一个采访,肯尼亚一个纺织厂的老板叹着气说:"以前我们厂一天能生产几百件衬衫,现在一个月都卖不出去几十件,工人都走得差不多了,我这厂也快撑不下去了。"还有个老工人说:"我在厂里干了20年,现在没活儿干,只能去二手市场摆摊卖旧衣服,你说这事儿讽刺不讽刺?"
其实这也能理解,就跟咱这儿似的,要是突然来了一堆超便宜的外国货,本地商家肯定也受不了。非洲本来经济基础就薄弱,产业经不起这么折腾,旧衣服虽然便宜,可长期这么下去,当地想发展自己的产业就难了,只能一直依赖外来的旧衣服,这可不是长久之计。
## 三、环境健康双遭殃:旧衣服堆成"毒山"
除了冲垮本土产业,旧衣服还带来了环境和健康问题,这事儿更让人揪心。你知道不,现在好多衣服都是用化学染料、塑料纤维做的,这些衣服要是没人管,露天堆在那儿,或者直接烧了,麻烦可就大了。
先说烧衣服吧——非洲有些地方处理没法穿的旧衣服,就直接一把火烧了。这些衣服烧起来的时候,会冒出特别呛人的有毒气体,跟咱这儿以前雾霾似的,罩在天上散不开,人吸进去特别难受,时间长了还会得呼吸道疾病。还有些旧衣服堆在路边、河边,时间长了会腐烂,里面的化学物质会渗到土里、水里,污染土壤和水源。
我看过一张照片,非洲某个小镇旁边堆着小山似的旧衣服,五颜六色的,看着挺扎眼,可走近了就会闻到一股怪味儿,旁边的小河里水都是浑的,当地人说:"以前这河的水能喝,现在连洗衣服都不敢用了,怕有毒。"还有个医生说:"这几年我们这儿的癌症发病率比以前高了不少,虽然不能说全是旧衣服污染导致的,但肯定有关系,这些有毒物质天天跟着空气、水进身体,能好得了吗?"
更离谱的是,有些不法商人把根本不能穿的旧衣服——比如有破洞、有污渍,甚至带着病菌的衣服——也运到非洲,直接卖给当地人。这些衣服穿在身上,很容易传染皮肤病、传染病,对健康危害极大。有回新闻报道,非洲某个村子好多人得了皮肤病,后来一查,都是穿了从国外运过去的"问题旧衣服"导致的,你说这多坑人!
本来旧衣服是想帮人,结果最后变成了"毒源",污染环境还害了人家的健康,这肯定不是咱想看到的。毕竟大家都是过日子,谁也不想生活在满是污染的环境里,健康更是比啥都重要。
## 四、非洲开始"反击":限进口、搞创新
好在非洲那边也意识到这些问题了,开始想办法解决,没一直被动挨打。卢旺达、肯尼亚这些国家也不傻,慢慢开始出台规矩,限制旧衣服的进口量,还提高了关税,就是想护着自己家的纺织业,不让外来的旧衣服再随便冲击。
比如卢旺达,好几年前就规定,每年进口的旧衣服不能超过一定数量,还得经过严格检查,不合格的直接退回去;肯尼亚也提高了旧衣服的进口税,让旧衣服的卖价涨一点,这样本地新衣服就能有点竞争力。虽然这些政策不能一下子解决所有问题,但至少是个好开始,说明他们想自己搞产业,不想一直依赖旧衣服。
除了政府出台政策,非洲的设计师和有想法的年轻人也开始行动起来,琢磨着给旧衣服"变废为宝"。有个设计师特别厉害,把旧牛仔裤改成背包,把旧T恤剪成小块拼贴成新衣服,还在上面加了非洲传统的花纹,结果这些"改造款"衣服特别受欢迎,不光在非洲卖得好,还卖到了欧洲、美洲,成了"非洲特色时尚"。
还有些年轻人搞起了"旧衣回收再利用"项目,挨家挨户收旧衣服,挑能穿的消毒后送给贫困家庭,不能穿的就打碎做成填充物,用来做枕头、靠垫。有个参与项目的小伙子说:"以前旧衣服是麻烦,现在我们让它有了新用处,既帮了别人,又保护了环境,这多好啊!"看到这些,咱也挺高兴的,至少他们在试着自己往前走,想搞经济独立,走可持续的路,这比啥都强。
## 五、咱也得反思:别光图方便,得负责任
其实咱作为主要输出旧衣服的国家,也得好好想想这事儿——不能光图自己方便,把不要的旧衣服随便运出去就不管了,得考虑考虑对人家的影响,得有点责任感。
首先,从生产端来说,厂家别总想着搞快时尚,做那些容易过时、穿两次就扔的款式,多用点环保的材料和工艺,比如用可降解的布料,少用点有毒染料,这样就算衣服最后扔了,也不会对环境造成太大危害。咱老百姓买衣服也得控制点,别看见便宜就瞎买,觉得"才几十块钱,买了不吃亏",结果买回去穿一次就压箱底,这不光是浪费钱,还制造了更多旧衣服。
其次,旧衣服回收也得弄规范点。现在咱这儿好多小区都有旧衣回收箱,可有些回收箱里的衣服最后咋处理了,咱也不知道,说不定就被随便运走了。要是能建立更规范的回收体系,把旧衣服分类处理——好的消毒后捐赠给需要的人,或者出口到真正需要的地方;能改造的就改造成新东西;实在没法用的就环保处理,别随便堆着或者烧了,这样就能减少浪费和污染。
更重要的是,咱跟别的国家搞经济交流的时候,别总想着"把自己的东西卖出去就行",也得考虑人家真正需要啥。比如非洲需要的不是一堆堆旧衣服,而是能帮他们发展自己产业的技术、资金和机会。要是咱能帮他们建纺织厂,教他们先进的生产技术,让他们能自己生产便宜又好的新衣服,这不比运旧衣服过去强多了?既帮了人家,又能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这才是真正的互利共赢。
## 六、唠唠心里话:地球是个大村子,得互相照应
其实现在这世界,就是个大村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咱每个人干的事儿,都可能影响到村里的其他人。旧衣服输出这事儿看着小,可里面藏着全球化的大问题——各国的利益缠在一起,命运也连在一块儿,谁也没法独善其身。
咱不能只想着满足自己的需求,也得对别的国家、对整个地球的可持续发展负责任。就像穿衣这事儿,看着是个人小事,可积少成多,就能变成影响环境、影响别人生活的大事。所以咱平时多想想:自己买衣服的时候,是不是真的需要?旧衣服处理的时候,是不是能更环保点?
不用一下子做多大的事,从日常小事开始就行——比如少买一件没必要的衣服,把旧衣服好好捐赠给需要的人,或者送到规范的回收点;看到不环保的生产行为,能提提建议。慢慢的,大家一起努力,就能把日子过成又省资源又环保,人和自然、人和人之间都能好好相处的样子,这多好啊!
最后咱说句实在的:旧衣服本身没啥错,错的是咱处理它的方式。要是能好好利用,旧衣服能帮到很多人;要是处理不好,就会变成麻烦。希望将来有一天,咱再也不用为"旧衣服去哪儿"发愁,不管是咱这儿还是非洲,大家都能穿得舒服、穿得安心,还能保护好环境,发展好自己的日子,这才是最理想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