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历史上,永乐皇帝朱棣是一位极具魄力的统治者。他做出两个重大决策:将都城迁至北京,并将自己的陵墓也修建于此,毫不畏惧蒙古骑兵的威胁,展现出非凡的胆识。在明朝历代皇帝中,除了开国皇帝朱元璋和朱棣这两位文化程度不高却政绩卓著的君主外,也就明武宗、明英宗还算有所作为,其余大多碌碌无为,甚至祸国殃民。
朱元璋的崛起堪称传奇。这位曾经落魄的和尚,仅用十五年时间就完成了从草根到帝王的华丽转身,成为继汉高祖刘邦之后又一位平民出身的开国君主。研究《明史》时会发现一个有趣现象:不可小觑那些被称为大老粗的人物。朱元璋虽识字不多,却善于在战争中学习,兼具谋略与决断。史家对其军事才能给予极高评价,甚至认为自古善用兵者,李世民当属第一,朱元璋可居其次。
1948年11月,著名明史专家吴晗带着新修订的《朱元璋传》书稿来到西柏坡。当时正值解放战争关键时期,但中共领导人仍抽空仔细审阅,还与吴晗进行了两次深入交流。数日后,在给吴晗的回信中,领导人对这部传记的学术价值表示肯定,同时也指出作者尚未完全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信中强调,历代农民起义都推动了历史发展,对朱元璋这位农民起义领袖的评价也应遵循这一观点。
朱棣夺位的过程充满戏剧性。通过靖难之役,这位燕王在建文四年(1402年)攻陷南京,刚刚继位的建文帝朱允炆在宫中自焚而亡。仔细研读《明史纪事本末》可以发现,朱棣在与南京朝廷的对峙中历经生死考验。建文二年(1400年)的白沟河之战(今河北雄县境内),他大败李景隆率领的朝廷军队。但在随后的东昌战役中,因骄傲轻敌而遭盛庸部队重创,损失上万兵力。当时朱棣身陷重围,经过殊死搏斗才得以脱身。这段历史启示后人:大胜之后最易因骄傲而招致失败,这是军事指挥者必须警惕的教训。
重整旗鼓的朱棣采取长途奔袭战术,最终兵临南京城下。尽管建文帝多次遣使求和,甚至愿意割让领土,但朱棣不为所动,坚定地要实现夺取天下的抱负。登基后,他很快将都城北迁,并多次御驾亲征。在其统治期间,明朝疆域之广超越汉唐,朝贡国家近三十个,可谓武功显赫,威震四方。
迁都北京堪称朱棣最英明的决策之一,为明朝近三百年的统治奠定基础。其雄才大略不逊于其父朱元璋,因此史家将这对父子并称为明朝最有作为的皇帝。值得一提的是,朱棣虽定都北京,但大部分时间都在北方行宫处理政务、训练军队,很少返回南京,这种勤于武备的作风实属难得。
在正式迁都前,虽然名义上的首都仍在南京,但朱棣经常巡视北方边境。当时元朝虽已败退,但蒙古贵族仍不时侵扰边境。朱棣不辞辛劳,先后五次亲征漠北,最终在最后一次远征的归途中病逝,用生命诠释了何为马革裹尸的军人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