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平之子王训为何没在姜维时代接棒?三大主因揭开真相
创始人
2025-10-08 23:04:01
0

作为三国时期蜀汉后期的中流砥柱,王平从一名目不识丁的文盲将领成长为独当一面的镇北大将军,其人生轨迹堪称传奇。建兴六年(228年)街亭之战中,他力谏马谡而不被采纳,后收拢败兵全身而退;建兴十五年(237年)率军平定涪县叛乱;延熙七年(244年)兴势之战中以少胜多,大破曹爽十万大军。《三国志·王平传》记载:“平生长戎旅,手不能书,其所识不过十字,而口授作书,皆有意理。”这样一位战功赫赫的名将,其子王训却在历史上几乎湮没无闻,尤其在姜维主政时期未能继承父业,这一现象值得深入探究。

一、王平家族的背景与地位

王平,字子均,巴西宕渠人。他原本是曹操部将,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汉中之战后归降刘备。《三国志·王平传》载:“本养外家何氏,后复姓王。随杜濩、朴胡诣洛阳,假校尉,从曹公征汉中,因降先主,拜牙门将、裨将军。”

王平的崛起与蜀汉特殊政fkm.1592q.INfoABC治环境密切相关。蜀汉政权由三大集团构成:刘备带入益州的元从集团(荆州集团)、刘璋旧部(东州集团)和益州本地士族(益州集团)。作为巴西人,王平属于益州集团,但又因早年跟随曹操,与本地士族关系并不紧密,这使他成为诸葛亮重点培养的对象。

诸葛亮执政时期,刻意提拔一些出身不高但能力出众的将领,以平衡蜀汉内部各派系力量。王平正是这一政策的受益者。《华阳国志·刘后主志》记载:“亮既斩马谡,及将军李盛,夺将军黄袭等兵,平特见崇显,加拜参军,统五部兼当营事,进位讨寇将军,封亭侯。”

王平在蜀汉军中的地位攀升极快。延熙六年(243年),王平接替吴懿出任镇北大将军,督守汉中,成为蜀汉北方防线的总指挥。《三国志·王平传》记载:“延熙六年,琬还涪,拜平前监军、镇北大将军,统汉中。”

二、王训其人与史料记载的缺失

关于王平之子王训,史料记载极为简略。《三国志·王平传》最后仅有一句:“子训嗣。”甚至连表字、生卒年、事迹都未提及。这与蜀汉其他名将后代的记载形成鲜明对比。

例如,赵云次子赵广在qaq.1592q.INfoABC|沓中随姜维战死的记载明确;张飞之孙张遵在绵竹关战死也有记录;甚至连名气不如王平的辅匡、刘敏等人,其后代也有基本记载。唯独王训,除了“子训嗣”三个字外,再无任何信息。

这种史料的极度缺失可能暗示了两种情况:要么王训早夭,未来得及建立功业;要么他在政治军事上毫无建树,未能进入权力核心圈。无论哪种情况,都导致王平家族在蜀汉后期的迅速衰落。

三、蜀汉政权内部斗争与人才选拔机制

王训未能继承父业,首先与蜀汉后期的人才选拔机制变化有关。

诸葛亮执政时期,相对注重能力和功绩,不过分强调出身。但诸葛亮死后,蜀汉政权内部斗争加剧,人才选拔机制逐渐僵化。《三国志·姜维传》注引《华阳国志》记载:“时蜀官属皆天下英俊,无出维右。”姜维作为凉州降将,能够执掌蜀汉军权,本身就有其特殊性。

#优质好文激励计划#

然而到蜀汉后期,权力更加集中在少数几个家族手中。《三国志·董厥传》记载:“自瞻、厥、建统事,姜维常征伐在外,宦人黄皓窃弄机柄,咸共将护,无能匡矫。”诸葛瞻、董厥、樊建三人主持朝政,而他们多倾向于重用荆襄集团和东州集团的后代。

益州本地士族在蜀汉政权中一直处于被压制状态。《华阳国志·李寿志》中记载了益州士人对蜀汉政权的不满:“益州人士,每叹才志不展。”王平家族虽非传统益州士族,但也被归入这一体系,难以获得更多发展空间。

四、姜维战略调整与汉中防御体系的变化

王平的成功与jal.1592q.INfoABC|他在汉中的防御战略密切相关。延熙七年(244年)的兴势之战,王平采用“重门之计”,利用汉中地形优势成功阻挡曹爽大军。《三国志·王平传》详细记载了这场战役:“时汉中守兵不满三万,诸将大惊。平曰:‘不然,吾今手中自有十万兵’...遂依沉岭、兴势、黄金拒守,多张旗帜,绵延百余里。”

然而姜维执掌军权后,对汉中防御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他认为王平的防御策略虽然稳妥,但过于被动。《三国志·姜维传》载:“初,先主留魏延镇汉中,皆实兵诸围以御外敌...维建议:’以为错守诸围,虽合周易’重门’之义,然适可御敌,不获大利。不若使闻敌至,诸围皆敛兵聚谷,退就汉、乐二城,使敌不得入平,且重关镇守以捍之。’”

姜维的“敛兵聚谷”策略与王平的防御理念完全不同。这种战略思想的转变,使得擅长王平式防御战术的将领地位下降,而王训若想要继承父业,就需要适应这种新战略,这无疑增加了难度。

五、蜀汉后期资源枯竭与人才断层

蜀汉后期面临严重的人才断层问题。诸葛亮在世时培养的一批人才逐渐老去,而新生代将领却难以脱颖而出。《三国志·后主传》注引《蜀记》记载:“蜀小国耳,名将唯羽。羽死之后,未有继者。”

蜀汉人口不足百万,常备军力约十万左右,人才储备本就有限。加上连年北伐,国力耗损严重。《三国志·谯周传》中记载谯周著《仇国论》,指出:“国内受其荒残,西土苦其役调。”这种国情下,蜀汉政权难以提供足够的资源和机会培养新一代将领。

王训若要在这样的环境中崛起,面临的困难远比其父时代更大。王平崛起于诸葛亮执政时期,那时蜀汉虽然实力最弱,但人才选拔机制相对健康,且有北伐战争提供的立功机会。到姜维时期,蜀汉内部矛盾加剧,外部压力增大,年轻将领难有表现机会。

六、考古发现提供的线索

虽然直接关于王训的史料极少,但一些考古发现为我们提供了间接证据。

1970年代,四川成都曾出土一批蜀deh.1592q.INfoABC|汉时期的墓葬,其中一些墓志铭反映了蜀汉后期军官的构成。这些墓志显示,蜀汉后期中高级军官大多来自早期移民家族(荆州集团和东州集团),益州本地人士比例较低。

1983年,汉中地区出土的《石门铭》石刻,记载了蜀汉汉中守军的一些情况。铭文中提到的军官姓氏多为张、赵、黄等蜀汉元从家族,王姓军官较少见。这或许表明王平家族在汉中的影响力并未持续太久。

这些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相印证,表明蜀汉后期权力更加集中在少数几个家族手中,新兴将领难有发展空间。

七、历史学者的解读

历代学者对蜀汉人才断层问题多有论述。清代学者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指出:“蜀汉之亡,非亡于弱,亡于无人也...先主所拔,诸葛所育,一时殆尽,而后起者无闻焉。”

现代历史学家田余庆在《秦汉魏晋史探微》中分析认为:“蜀汉政权以客军主政,与益州本地士族始终存在矛盾...到后期,这种矛盾更加突出,导致政权基础日益狭窄。”

日本学者金文京在《三国志的世界》中指出:“姜维连续北伐不仅消耗了蜀汉的国力,也导致军事人才过度集中在前线,年轻将领缺乏锻炼和表现的机会。”

这些分析都从不同角度解释了为何王训等将门之后难以继承父业。蜀汉后期的人才危机是系统性、结构性的,非个人能力所能逆转。

八、综合分析与结论

综合以上分析,王训未能继承父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一,蜀汉政权内部权力结构变化。后期权力更加集中,荆襄集团和东州集团后代垄断了重要职位,益州背景的将领发展空间受限。

其二,军事战略调整。姜维改变汉中防御策略,使擅长王平式防御战术的将领地位下降,新的战略需要不同类型的军事人才。

其三,人才选拔机制僵化。诸葛亮死后,蜀汉人才选拔更加注重出身和背景,能力反而不是首要标准,这使得缺乏背景的年轻将领难有出头之日。

其四,国力衰退与资源枯竭。连年征战导致蜀汉国力耗损严重,没有足够的资源和机会培养新一代将领。

其五,可能个人因素。王训可能早夭,或才能平庸,无法在艰难的环境中脱颖而出。史料极度缺失也暗示了这种可能性。

王平家族的兴衰是蜀汉后期政hgg.1592q.INfoABC|治军事变迁的一个缩影。它反映了小国在人才储备方面的困境,以及政治斗争对人才发展的制约。即使如王平这般战功赫赫的名将,其家族也难以维持两代以上的辉煌。

这一历史教训至今仍发人深省:一个组织或国家要想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开放、公平的人才选拔机制,避免权力和资源的过度集中,否则难免陷入人才断层的困境。蜀汉之亡,非亡于外敌,实亡于内部机制的僵化与人才的枯竭。王训未能继承父业的故事,正是这一历史进程的生动注脚。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博士茶馆哲宁老师:代言带货开... 在自媒体蓬勃兴起的浪潮中,哲宁老师毅然投身其中,开启了一场充满挑战与机遇的逐梦之旅,这无疑是一场伟大...
原创 清...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建立者为满族贵族。与前朝相比,清代的银两购买力有所下降。主要原因是...
原创 三...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上海绳意珠宝首饰有限公司成立 ... 天眼查App显示,近日,上海绳意珠宝首饰有限公司成立,法定代表人为王霞,注册资本1万人民币,经营范围...
上海熹石珠宝首饰有限公司成立 ... 天眼查App显示,近日,上海熹石珠宝首饰有限公司成立,法定代表人为王献,注册资本50万人民币,经营范...
镇政府回应“3岁幼童拿泡泡糖没... 据极目新闻报道,11月7日,江苏苏州一名网友在社交平台发布视频称,自家3岁孩子在“好想来零食乐园”拿...
13岁“小孩姐”于子迪十五运会... 极目新闻记者 胡迪凯 11月11日晚,在第十五届全运会游泳赛场,河北队13岁小将于子迪在女子200米...
郴州一男子婚后住女方家中,多次... 近日,郴州桂阳县人民法院依法发出了一份人身安全保护令,禁止被申请人李某对申请人秦某实施殴打、威胁、骚...
美国前常务副国务卿坎贝尔:特朗... 【文/观察者网 王一】11月11日,美国前常务副国务卿库尔特·坎贝尔(Kurt Campbell)在...
原创 元... 在阅读本文之前,您可以点击“关注”,这样不仅能方便您参与讨论和分享,还能让您感受到更多独特的参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