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项羽为何败给刘邦,其实答案并不复杂。垓下之战的胜利绝非刘邦一人之功,甚至主要指挥者都不是他。当时刘邦撕毁和约后,从荥阳向东追击项羽,而他的盟友早已布下天罗地网:彭越截断三川东海道,堵住项羽东撤之路;韩信攻占彭城,端了项羽老巢;英布收复九江故地,拿下寿春,断了南逃退路。就这样,项羽陷入四面楚歌的绝境——外无援军,内无粮草,面对三十万联军的围剿,他仅剩的十万疲兵如何抵挡?所以说,这不是项羽输给刘邦个人,而是整个项羽集团败给了刘邦联盟。
胜负关键有二:其一是用人。刘邦像块磁铁,将韩信、萧何等各色人才牢牢吸附;项羽却连范增的金玉良言都听不进。其二是根基。刘邦坐拥关中粮仓,兵员补给源源不断;项羽虽曾手握四十万雄师,却因分封失策,把刘邦困在巴蜀时,竟让章邯等人镇守关中要道,自以为万无一失。这位常胜将军恐怕没想到,正是这些布置为日后埋下祸根。
项羽确实堪称战神——熟读兵书、力能扛鼎,垓下之前未尝败绩。但战争不是个人秀,他麾下将领屡战屡败:龙且折损十万精兵,周殷率数万人倒戈,曹姓守将违令出击又遭惨败。反观刘邦,有关中人力支撑,更有韩信在北方不断收编降卒。当英布、彭越陆续来投,联军规模已达六七十万。要知道,光是项羽此前歼灭的敌军就不下此数,加上秦末战乱,这场战争吞噬的生命恐超二百万。
这位军事天才在政治上却像个蹒跚学步的孩童。韩信在他帐下只能看大门,范增屡献妙计反被猜忌,钟离昧、黥布等大将纷纷转投刘邦。到最后,这位霸王真成了孤家寡人。刘邦则恰恰相反,从沛县起兵就深谙打不过就加入的道理——张良画策他采纳,韩信要官他给地。萧何镇守后方,张良运筹帷幄,韩信横扫千军,这套黄金组合岂是项羽单枪匹马能敌?
有人说刘邦胜在运气,比如没有韩信必败无疑。确实,彭城之战项羽三万铁骑击溃刘邦数十万大军,吓得刘邦连亲儿子都推下车逃命。但运气背后是刘邦清醒的自我认知:他甘当项羽专属绊脚石,让韩信等人开疆拓土。司马迁笔下那个力拔山兮的项羽,在战场上确实所向披靡,可战争不是个人擂台赛。他每战必亲征,其他战线却节节败退。范增曾预言:竖子不足与谋,韩信评价其妇人之仁,这些顶尖人才的反水,早为结局写下注脚。
楚汉对峙时,项羽的盟友像沙漏般流向刘邦阵营。最致命的是韩信——项羽后来提议三分天下,等于变相承认其分量。即便韩信中立,刘邦最多与项羽划江而治。有人说项羽有勇无谋有失公允,鸿门宴放走刘邦看似仁慈,实为战略失误。这个出身贵族的霸王,骨子里仍是讲究贵族精神的旧时代英雄;而市井出身的刘邦,深谙厚黑学真谛——该封王时绝不吝啬,该背盟时毫不手软。
战争后期,刘邦在正面战场被项羽揍得丢盔弃甲之际,韩信正上演教科书式的大迂回:灭代、破赵、降燕、克齐,尤其井陉之战堪称经典。等刘邦整合完韩信、彭越部队,项羽早已粮尽援绝。最终垓下之围,其实是整个战略包围网的收口。项羽至死都在演绎一人军队的神话,可惜时代已经变了——天下之争,终究不是靠个人勇武能赢的棋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