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15年至前213年间,秦始皇派遣大将蒙恬率领精锐部队北伐匈奴,仅用不到三年时间就取得辉煌战果。秦军在北方修筑万里长城作为屏障,将匈奴驱逐至七百里外,使得胡人再不敢南下放牧,连拉弓复仇的勇气都丧失殆尽。相比之下,西汉从公元前200年刘邦遭遇白登之围开始,直到前73年汉宣帝时期才彻底解决匈奴边患,前后竟耗费127年之久。这一巨大反差令人费解。
从表面实力来看,秦朝能轻松击败匈奴,而汉军又能推翻秦朝,似乎汉军应该最为强大。但历史事实却是:刘邦在白登山险些被匈奴活捉,其后的汉惠帝、汉文帝等更是在匈奴面前卑躬屈膝,只能通过和亲政策换取短暂和平。造成这种反差的原因值得深入探讨。
首先从军事层面分析,刘邦军队的战斗力不及秦军。虽然刘邦率先攻入咸阳,但推翻秦朝的主要功劳应归于项羽。刘邦只是趁项羽在巨鹿与秦军主力决战时,捡了个便宜。秦国的建国史就是一部与游牧民族的征战史,从秦襄公时期开始,秦军就在与犬戎等游牧部落的长期交战中,形成了彪悍善战的风格,对草原作战方式了如指掌。反观刘邦的汉军,主要由中原士兵组成,缺乏与草原骑兵作战的经验,马匹数量和质量也远逊于匈奴。直到汉武帝时期,才耗费巨资打造出能与匈奴抗衡的骑兵部队。
其次,汉初国力衰微。秦始皇统一后积累的国力在胡亥手中毁于一旦,随后的农民起义和楚汉战争更使经济雪上加霜。汉朝建立之初,根本无力支撑对匈奴的远征,刘邦不得不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
与此同时,匈奴实力却在秦末汉初迅速壮大。在秦统一前,匈奴各部处于分裂状态。但自项羽在巨鹿歼灭秦军主力后,北方防线出现真空。冒顿单于趁机统一各部,不仅收复了李牧、蒙恬曾经控制的九原、云中地区,还向东吞并东胡,向南收服林胡、楼烦,向西击败大月氏,使匈奴达到鼎盛时期。因此汉朝面对的匈奴,已非当年蒙恬所击败的那个部落联盟。
直到汉武帝即位,汉朝才开始真正反击。汉武帝在位54年中,有44年都在与匈奴作战。从公元前129年卫青在龙城首战告捷,到前127年收复河套地区,汉军仅用两三年就取得了不亚于蒙恬的战绩。但汉武帝并不满足于此,又先后发动河南、河西、漠北三大战役,彻底解除了匈奴对汉朝边境的威胁,同时打通了丝绸之路。
这段历史告诉我们:秦朝能速胜匈奴而汉朝久战不下,既与中原王朝国力起伏有关,也受匈奴实力变化影响。但归根结底,战争的胜负始终取决于双方的综合实力对比,而非偶然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