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卓越的军事战略家和政治家,他一生中培养过两位重要的弟子。其中一位是跟随诸葛亮多年的马谡,这位才华横溢的谋士曾深受诸葛亮赏识;另一位则是后来收下的姜维,这位年轻将领最终成为诸葛亮衣钵的继承者。马谡因在街亭之战中轻敌冒进导致惨败,诸葛亮虽痛心疾首,但为严明军纪不得不挥泪将其处决。此后,姜维便成为诸葛亮唯一的关门弟子,诸葛亮倾囊相授,将自己毕生积累的兵法韬略、治国方略都传授给了这位年轻将领。
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后,姜维作为其指定的军事继承人,肩负起了蜀汉军队统帅的重任。他秉承诸葛亮的遗志,先后发动了十一次北伐中原的军事行动。然而蜀汉国力日渐衰微,姜维的北伐屡次遭遇魏国名将邓艾的顽强抵抗,最终在邓艾出奇兵偷渡阴平、直取成都的致命一击下,姜维纵有回天之心,却已无回天之力。 细究姜维军事成就相对有限的原因,实际情况与人们普遍认知存在较大出入。事实上,诸葛亮去世后,蜀汉的军事大权并未立即交到姜维手中,而是由重臣费祎执掌。直到费祎遇刺身亡后,姜维才真正获得军队的指挥权。此时距离诸葛亮逝世已过去整整二十个春秋,当年意气风发的青年将领已步入知天命之年。五十二岁的姜维在掌握军权后立即重启北伐大业,但蜀汉多年积累的军力已大不如前,加之魏国国力强盛,姜维的北伐最终在邓艾的阻击下功败垂成。 在姜维与邓艾的长期对抗中,邓艾几乎成为姜维军事生涯中的克星。每当两军对垒,姜维鲜有胜绩。特别是在决定蜀汉命运的最后一战中,司马昭派邓艾率精锐部队避开姜维重兵把守的剑阁天险,出其不意地从阴平小道奇袭成都。面对突如其来的敌军,后主刘禅惊慌失措,最终选择了出城投降。 其实,蜀汉的败亡早在关羽大意失荆州时就已经埋下祸根。失去荆州这个战略要地后,蜀汉仅剩益州和汉中两地,在地缘上陷入极度被动的局面。与占据中原广大地区的曹魏相比,蜀汉无论在人口、资源还是战略纵深上都处于绝对劣势。这种实力对比决定了蜀汉北伐的艰难,也注定了姜维难以实现诸葛亮未竟的夙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