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冷刺骨的北极,不仅是冰雪世界,还是各国角力的“高地”?最近我翻了翻数据,俄罗斯在北极的破冰船竟然有42艘,其中8艘核动力,而咱们中国呢?
才3艘,而且最老的一艘还是30多年前从乌克兰买来的二手货。说白了,这差距,真不是一点两点。
俄罗斯,从1899年第一艘极地破冰船“叶尔马克”号下水算起,人家已经深耕北极领域125年。最牛的是什么?俄罗斯是全世界唯一拥有核动力破冰船的国家。
最新的22220型重型核动力破冰船,174米长,3.35万吨,能轻松破开近3米厚的冰层,设计寿命40年。而且俄罗斯还在建“领袖”级核动力破冰船,7万多吨排水量,能破4.5米厚冰,开辟的航道宽度能让超大型油轮畅通无阻。
换句话说,人家不仅能去科考,还能直接在北极搞大规模物流和能源运输,优势明显。
再看看咱们的3艘破冰船:“雪龙”号,1993年从乌克兰买来的二手货,虽然经过多次改造,但毕竟只能破1.2米厚冰;
“雪龙2”号,2019年交付,是中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考破冰船,能破1.5米厚冰,虽然比“雪龙”号强一些,但跟俄罗斯那些破3米、4米厚冰的核动力巨无霸比,确实小巫见大巫;第三艘是民营企业家捐给中山大学的小船,5000多吨,也只能破1.2米厚冰。
3艘对42艘,账就算得明明白白。
你可能会问,北极那么冷,咱们要那么多破冰船干嘛?这里头学问可大了。
先说资源:北极的天然气储量占全球45%,石油占未开发资源25%,还有大量钻石、金银等矿产。谁掌握了破冰能力,谁就能直接掌握未来能源命脉。
再说航道,从宁波到欧洲,传统航线要35-40天,走北极航道只要18天,时间缩短一半。换个角度想,如果今天北极航道畅通,咱们的贸易成本、运输速度将会彻底改变全球物流格局。
北极处在亚欧北美交汇部,是洲际导弹理想发射地。二战时期,美国就在格陵兰部署军事设施,可见战略地位不言而喻。总之,北极的价值,不光是冰雪,更是能源、航道和战略的叠加体。
破冰船就像北极的入场券,没有它,一切都是空谈。俄罗斯深谙此道,愿意砸重金打造破冰船队。一艘“领袖”级核动力破冰船造价16亿美元,他们计划先建3艘。
美国也急了,特朗普时期提出建48艘破冰船,还拉上加拿大、芬兰合作,计划10年内造70-90艘。而中国,虽然是全球造船大国,但在破冰船细分领域确实还有长路要走。
好在我们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广船国际在建新型科考船,民间企业也在设计极地重型破冰船。虽然关于核动力破冰船的消息不多,但以中国的造船能力,追赶只是时间问题。
从航母到高铁、从5G到超级工程,落后到赶超,我们有过很多次经验。破冰船这个短板,相信很快就会补上。
北极不是谁的私有领地,而是全人类的北极,但在这场北极竞赛中,谁能掌握破冰船,谁就拿到进入未来能源和航运的钥匙。
各位领导,你们觉得,中国的北极破冰船队,什么时候能和俄罗斯比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