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一本名为《吴德口述:十年风雨纪事》的回忆录正式出版。这本书由已故北京市委第一书记、北京军区政委吴德(1913-1995)的家人整理完成,旨在记录这位老革命家的生平经历与历史思考。然而书中关于前副总理吴桂贤的一段描述却引发了争议,吴桂贤认为相关内容存在事实出入,可能损害她的名誉,随即向法院提起诉讼。面对这一情况,吴德家人迅速作出回应,不仅向吴桂贤表达了诚挚歉意,还承诺会妥善处理此事。2008年该书再版时,出版社特别刊登了致歉声明,此时距离吴德逝世已过去13个年头。
这场风波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故事?两位曾经共事的老同志之间为何会产生这样的误会?吴桂贤又是如何与吴德家人达成和解的?
说起吴桂贤的人生经历,堪称新中国政坛的一段传奇。这位来自河南巩义农村的女性,不仅创造了中国政坛的多项纪录——首位女副总理、最年轻的副总理(37岁就任),更用自己的人生书写了从普通纺织女工到国家领导人的励志故事。1942年中原大旱时,年幼的吴桂贤随家人逃荒至陕西咸阳,艰苦的成长环境磨炼出坚韧不拔。
1951年,年仅13岁的吴桂贤怀揣着改变命运的梦想,虚报年龄进入西北国棉一厂,成为新中国第一批纺织工人。在轰鸣的纺织机旁,她以超乎年龄的勤奋和热情投入工作,很快脱颖而出。从共青团员到共产党员,从先进生产者到五好工人,她用汗水织就了光荣的成长轨迹,成为那个年代产业工人的杰出代表。
1960年代,表现优异的吴桂贤被调入著名的赵梦桃小组并担任党小组组长。这个以全国劳模赵梦桃命名的班组,代表着当时中国纺织行业的最高水平。在此期间,她两次受邀赴京参加国庆观礼,并逐渐成长为毛泽东思想的忠实实践者,从车间走向了更广阔的政治舞台。
1969年党的九大上,吴桂贤当选中央委员;1973年十届一中全会,她以高票当选政治局候补委员。这位从纺织女工成长起来的干部,成为激励全国工人阶级的标杆人物。1975年,37岁的吴桂贤出任国务院副总理,入住钓鱼台国宾馆11号楼。但习惯了朴素生活的她很快搬出,并严格执行毛泽东提出的三三制工作法:三分之一时间在中央履职,三分之一回原厂劳动,三分之一赴各地调研。
然而在特殊历史背景下,关于吴桂贤的一些误解开始流传。有人误将她与四人帮联系起来,甚至认为她是被四人帮安排进入国务院的。实际上,她的任命是经过毛泽东、周恩来亲自批准的。这些误解影响了同僚关系,也导致吴德回忆录中出现不准确描述。经过沟通协商,双方最终冰释前嫌。
1977年卸任副总理后,吴桂贤重返西北国棉一厂。1988年,她南下深圳出任中外合资鸿华印染厂副总经理,仅用半年时间就以出色业绩升任董事长。即便退休后,这位传奇女性依然活跃在商界和社会领域,续写着不平凡的人生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