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写后的文本:
1847年3月,北京城仍带着初春的寒意。年轻的李鸿章满怀壮志,再次踏入顺天贡院,参加丁未科会试。这次考试对他至关重要——自从拜入曾国藩门下潜心研习八股文后,他深知这是改变命运的关键一战。望着考院高耸的围墙,他暗自发誓:这次定要金榜题名。
按照考试流程,考生需先在草稿纸上拟写答案,反复修改无误后再誊抄到正式考卷上。虽然会试分三场进行,但首场表现往往决定成败。考场内,李鸿章全神贯注,文思如泉涌,运笔如飞。经过两日鏖战,他终于完成草稿,只待次日誊写。眼看胜利在望,他不禁心潮澎湃。
谁知天意弄人。第二日深夜,李鸿章突感浑身发冷。虽值春寒时节,往年也有考生抱病应试,但他的症状却异常严重——双手不受控制地颤抖,连握笔都成问题。此生功名,怕是要付诸东流了!望着摇曳的烛火,这个向来坚毅的年轻人第一次感到深深的绝望。
低沉的叹息声引起了隔壁考棚的注意。来自江苏宜兴的考生徐家杰早已完成答卷。晚清科场纪律松弛,他循声而来,发现面色苍白的李鸿章正对着未誊完的试卷发愁。李兄,可需相助?听到询问,李鸿章苦笑道:仅誊完一篇,这手却......话音未落,徐家杰已挽起衣袖:把草稿给我。这份雪中送炭的情谊,让病中的李鸿章热泪盈眶。
放榜之日,李鸿章高中二甲第十三名,徐家杰亦位列三甲。在江苏会馆的重逢宴上,两位新科进士把酒言欢,这段考场奇缘就此化作毕生情谊。此后李鸿章平步青云,官至直隶总督;徐家杰则止步益都知县,七品官袍一穿三十年。
野史记载,权倾朝野的李鸿章曾多次欲提携故友,却总被婉拒。君子之交淡如水。徐家杰的倔强,反而让李鸿章更加敬重。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时,这份情谊迎来了最严峻的考验——徐家杰之子徐致靖作为维新骨干,被列入诛杀名单。
危急时刻,徐家杰夜叩李府。虽已失势,李鸿章仍动用人脉,通过荣禄向慈禧说情:徐学士耳背,且未面圣......最终刀下留人。当徐致靖获释的消息传来,两鬓斑白的徐家杰再度登门,两位老友执手相看,三十年前贡院里的那盏烛火,仿佛又在眼中跳动。这段跨越半世纪的生死情谊,成为晚清史上最动人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