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中,刘备为何会遭遇惨败?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他刚愎自用,完全听不进任何人的劝告。众所周知,刘备一向对诸葛亮言听计从,但这次却一反常态地拒绝了诸葛亮的建议。就连他最信任的爱将赵云苦口婆心的劝说,也没能让他改变主意。更令人唏嘘的是,当秦宓以死相谏时,刘备依然不为所动。这场战争既不得民心,又缺乏正当理由,军中士气也十分低落。最终,他的固执导致了毁灭性的失败。诸葛亮后来痛心地说:如果法正还在,主公就不会如此草率地发动夷陵之战;即便执意出兵,也不至于败得这么惨。这不禁让人思考:如果法正还活着,能否改变刘备的决定?或者至少能避免如此惨烈的结局?
首先,法正在刘备心中有着特殊地位。刘备曾将诸葛亮比作如鱼得水,而法正同样是他最倚重的谋士。他们之间有着过命的交情。史书记载,在一次与曹操的对战中,箭如雨下,将士们都劝刘备撤退。唯有法正挺身而出,用自己的身体为刘备挡箭。刘备急得大喊:法正,太危险了!法正却坚定地回答:主公都不怕死,我岂能退缩?这份生死与共的情谊,让刘备对法正言听计从。如果法正还在,面对刘备询问是否该打夷陵之战时,他一定会委婉地劝阻:主公,现在时机未到,不妨再等等。而此时的刘备,会认真考虑法正的建议。
其次,刘备向来重视法正的意见。比如法正建议刘备迎娶寡妇时,刘备二话不说就答应了。当法正提议夺取汉中时,刘备问都不问胜算就出兵。即便对许靖心存疑虑,觉得他不够忠诚,但在法正劝说许靖名望甚高,弃之恐失民心后,刘备立即任命许靖为太傅。法正的智慧总能帮助刘备做出明智决策。如果法正还在,他一定会劝阻刘备不要贸然发动夷陵之战,而刘备也很可能采纳他的建议。
最后,法正或许还能化解关羽之死的危机。在襄樊之战中,孟获挑拨刘封与关羽的关系,导致关羽孤立无援。如果法正在世,以他与孟获的同乡之谊,定能从中调解。法正曾在刘璋麾下与孟获共事,了解颇深。有他在,刘封就不会轻易与孟获起冲突,关羽也不会因此遇害。若关羽不死,刘备就不会被仇恨冲昏头脑,夷陵之战或许就能避免。
总之,法正对刘备的影响不可估量。他不仅是出色的谋士,更是能左右刘备决策的关键人物。他的谨慎与智慧,本可以阻止这场灾难性的战争。无论是战略决策还是内部协调,法正的存在都可能彻底改变夷陵之战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