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王朝的皇位继承制度中,血统是最重要的考量因素。但这里说的血统不仅要求皇子必须是皇帝的儿子,还要看皇子母亲的家世背景和身份地位。虽然俗话说母凭子贵,后妃生下皇子就能提升地位,但实际上母子关系是相互影响的——儿子同样需要依靠母亲的高贵身份来提升自己的地位。
皇室特别重视嫡庶之分,遵循立嫡立长的原则。这就意味着,不管其他嫔妃生多少孩子,只要皇后有嫡子,其他皇子就与皇位无缘。即便庶妃生下长子,地位也要低于嫡子。如果皇后有多个儿子,嫡长子又是其中最尊贵的。比如唐太宗李世民虽然是嫡子,但不是长子,他的大哥李建成才是那个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嫡长子。有趣的是,李世民自己虽然不是长子,却对自己的嫡长子李承乾格外宠爱,很早就立他为太子。
除了李承乾,李世民还有两个嫡子:魏王李泰和晋王李治。但出人意料的是,在众多皇子中,李世民最偏爱的是皇三子蜀王李恪。李恪的母亲是庶妃杨氏,身份很特殊——她是前朝皇帝隋炀帝的女儿,虽然高贵但也有些尴尬。李恪从小就深得李世民喜爱,出生第二年就被封为长沙郡王,八岁又晋封汉王。李世民登基后,改封他为蜀王。在十四个儿子中,李世民认为李恪最像自己。这个孩子聪明勇敢,小小年纪就展现出过人天赋,不仅李世民喜欢,连太上皇李渊也对他另眼相看。就连毛主席研究历史时,都称赞李恪是难得的青年才俊,可惜最终因为血统问题与皇位失之交臂。
李恪赴任封地前向父亲辞行,离开后李世民依依不舍地对大臣们说,真想和儿子们多相处些日子。后来为了巩固统治,李世民将宗室亲王的分封改为世袭制,李恪改封吴王。但李恪起初没去潭州上任,第二年改任新职才赴任,不久就因打猎毁坏庄稼被弹劾。虽然被免官,李世民却在朝堂上袒护儿子,把责任推给辅佐大臣,可见对这个儿子的偏爱。在讨论储君人选时,李恪本在考虑之列,他的能力连太子李承乾都比不上,却遭到大臣们强烈反对。
李承乾作为嫡长子,从小就被当作储君培养,李世民特意请来儒学大师教导他。但长大后李承乾患上腿疾,这让李世民对这位完美继承人大失所望。他认为君王应该仪表堂堂,身体残疾难以树立威严,于是渐渐疏远李承乾,转而培养其他皇子。这个变故激怒了李承乾,最终走上谋反之路。虽然谋反是死罪,但李世民念及父子之情没有严惩。这时,他的目光再次转向李恪。
与李恪相比,另外两个嫡子李泰、李治都相形见绌。李世民多次向长孙无忌表示想立李恪为太子,但长孙无忌以李恪母亲身份为由坚决反对。由于长孙无忌在朝中势力庞大,多数大臣都支持他拥立晋王李治。最终李世民不得不妥协,立李治为太子。毛主席曾评价说:李恪英武,李治懦弱,李世民明知这点却听信长孙无忌,实属糊涂。李世民自己也对长孙无忌说过李恪最像他,而李治太软弱。长孙无忌反驳说太子仁厚必成明君,实际上他当然要支持自己的亲外甥。
李治继位后对哥哥还算优待,给李恪加官进爵。但长孙无忌不肯放过他,诬陷他谋反。虽然唐高宗性格软弱,但在皇位问题上毫不含糊,不得不处死哥哥。李恪临死前痛骂长孙无忌专权,诅咒他家族灭亡。李恪死后,儿子们都被流放,女眷被罚守皇陵。后来长孙无忌在武则天时期被逼死,直到李显继位,李恪才得以平反,恢复吴王封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