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以智谋闻名天下,他运用过许多精妙的战术,其中空城计最为人津津乐道。这场以弱胜强的经典战役,展现了诸葛亮超凡的军事智慧。但令人费解的是,向来老谋深算、最终一统三国的司马懿,为何会中此计策?除了诸葛亮的高明外,背后还隐藏着司马懿深谋远虑的考量。
▲作为三国时期最富盛名的谋士对决,诸葛亮与司马懿的较量堪称经典。(示意图/取自百科词条)
空城计是《三十六计》中的第三十二计,属于心理战术的典范。它通过在危急时刻采取出人意料的行动,迷惑对手的判断,往往能化险为夷。在小说描述的场景中,司马懿率领十万大军连克三城,直逼蜀国腹地。诸葛亮深知硬拼必败,于是大胆撤走所有守军,只留老弱士兵在城门口洒扫。这座诡异的空城,成就了历史上著名的空城计。
令人困惑的是,这个计谋并不复杂,连司马懿之子司马昭都能看破,为何老谋深算的司马懿会上当?历史学者分析认为,表面上看是诸葛亮赢了,实际上司马懿才是真正的赢家。
关键在于司马懿深谙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虽然司马家族是曹魏重臣,也是唯一能与诸葛亮抗衡的智囊,但曹操及其后人始终对他心存戒备。如果诸葛亮过早败亡,司马家很可能会失去利用价值,甚至遭遇灭顶之灾。因此,司马懿选择将计就计,用这次中计来维持自己在曹魏集团的地位和价值。从长远来看,这个决定为他日后夺取政权奠定了基础。
需要说明的是,这个精彩的故事其实是《三国演义》的艺术创作。历史上诸葛亮并未使用过空城计,罗贯中将赵云的事迹移植到了诸葛亮身上,以增强小说的戏剧性。
真实的空城计发生在汉水之战。公元218年,刘备攻打汉中,次年黄忠在定军山斩杀夏侯渊。曹操亲率大军来援,并囤积大量粮草。黄忠率军劫粮逾期未归,赵云察觉有异,带领数十轻装骑兵前去接应,不料遭遇曹操主力部队。
面对数倍于己的敌军,赵云且战且退。在救出受伤部将张著后,曹军已追至蜀军营寨。沔阳长张翼准备闭门死守,赵云却反其道而行,下令大开寨门,偃旗息鼓。曹军疑有埋伏,不敢轻进。待其犹豫之际,赵云突然擂鼓震天,万箭齐发,曹军大乱,自相践踏,溺毙汉水者不计其数。次日刘备视察战场,盛赞赵云一身是胆,并封其为虎威将军。
赵云的这次战术完美诠释了空城计的精髓:在敌众我寡时,通过揣摩敌军统帅心理,以虚张声势的方式智取胜敌。这种谋略不仅用于守城,也适用于遭遇战。
《三十六计》中还有许多经典策略,它们都源于不同时期的故事。比如围魏救赵出自孙膑庞涓的斗智,暗度陈仓是韩信的妙计,假道伐虢则来自春秋典故。这些计策名称多取自民间俗语,如指桑骂槐、关门打狗等,使得《三十六计》成为一部融合各家智慧的实用兵书,通俗易懂又极具实战价值,值得每个人研读学习。
参考资料:《三国志》《三十六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