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选拔人才的方式经历了多次变革。最广为人知的科举制度并非自古就有,它是在隋朝才确立的。在此之前,各个朝代都有自己独特的选官方法。
秦朝实行的是世官制,这是一种家族传承的做官方式。简单来说,只要家族中有人当官,他的子孙后代都能继续做官。这种制度确保了权力始终掌握在少数家族手中。
到了汉朝,朝廷改用察举制来选拔人才。具体做法是由地方官员在当地考察人才,然后将优秀者推荐给中央。这种制度在三国时期仍然沿用,直到曹魏时期才有了新变化。
曹魏的曹丕皇帝听取大臣陈群的建议,创立了九品中正制。这个制度可以看作是汉代察举制的升级版,但实际上换汤不换药,本质上还是由地方官员推荐人才。
这些早期的选官制度都存在明显弊端。世官制自然不必说,完全靠出身决定仕途。察举制看似公平,实则充满主观性,很容易出现徇私舞弊的情况。这些不公平的制度严重阻碍了寒门学子的晋升,长期来看对国家发展十分不利。
隋文帝登基后,彻底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开创了影响深远的科举制度。这一制度一直沿用到清朝灭亡,成为封建社会最成熟的人才选拔体系。
科举考试的最低门槛是考取秀才资格。想成为秀才,必须先通过童试。别看名字叫童试,其实难度不小,很多考生考到五六十岁还在参加。只有通过童试的人,才能获得秀才称号,正式踏上科举之路。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个等级:乡试、会试和殿试。这些考试不是每年都举行,乡试每三年一次,考中者称为举人。《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的故事,说的就是这个考试。
乡试的排名很有讲究:第一名是解元,第二名是亚元,第三到第五名是经魁,第六名是亚魁。著名的唐伯虎当年就只考到解元。成为举人后就有资格做官了,不过只能担任学官、知县这类小官。
会试是科举的第二关,参加者都是冲着最后的殿试去的。大多数考生在乡试后就会选择做官,因为越往后考试难度越大。通过会试的考生统称贡生,意思是准备进贡给皇帝参加殿试的人才。会试第一名称为会元,这个称号更多是图个吉利。
最后的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考场设在皇宫大殿。考试当天就会公布结果,皇帝亲自钦点前三名:状元、榜眼和探花,其余合格者都称进士。和乡试一样,殿试也是三年一次。考中前三名不仅自己飞黄腾达,子孙后代也能享受优厚待遇,朝廷会提供住宅和各种生活保障,这些福利连现在的博士都望尘莫及。
新科状元会立即被安排到翰林院任职,官阶是从六品。榜眼和探花也进翰林院,官阶稍低,是从七品。有趣的是,探花郎不仅要有真才实学,还得相貌出众,可以说是才貌双全。在古代注重外貌的社会里,探花往往比状元更受器重,仕途发展有时反而更好。
翰林院其实是个过渡机构,目的是让皇帝考察这些新科进士的真实能力。如果确实有才干,通常几个月后就会被派往地方任职。比如晚清名臣李鸿章,中进士后在翰林院短暂任职,后来就被调任两广总督。
这些人才在地方历练几年甚至十几年后,往往会被调回京城担任要职,比如宰相之类的重要职位。用现在的话说,这些科举精英就像中央办公厅的储备干部,先在中央学习,然后下放地方锻炼,表现优秀的再调回中央重用。这就是古代科举精英的标准晋升路径。